我的一個親人跟我說過一段話,她說,迷茫生活的人總是缺乏追求的欲望,活得平淡卻輕松;有所追求的人在各種欲望中掙扎,活得精彩卻疲憊。企業(yè)家就是后一種人,因為有巨大的欲望,一直痛苦地掙扎,有時候會顯示出他的精彩,但是更多的是疲憊。
如今,中國的人均收入、人均壽命、住房面積、小轎車的人均擁有量、每年旅游的次數(shù)等等都在提高,但是幸福指數(shù)在近50年卻沒有任何增長,只有在一些細分市場有細微的變化。因此,人們常說,社會都在發(fā)展,唯有幸福除外。企業(yè)家更是如此。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迷惑越來越多。于是,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的財富諱莫如深,一方面又拼命地通過花錢來宣泄,非常矛盾。松下幸之助曾經(jīng)說過:“沒有比怎樣用錢更難的事情,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會在這方面表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企業(yè)家們需要為自己選一面鏡子,重新審視自己:我是誰,我干了什么?我該干什么?我不足的東西應該怎么去獲得?我獲得的東西對我有沒有用?我知道的東西對我有什么用?別人給我的建議有沒有道理?怎么去判斷別人的建議?如此等等。
那么,應該從哪里尋找這面鏡子呢?企業(yè)家們除了要學一些西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之外,還要認真地讀一讀中國古代的哲學,因為更重要的理解應該是“由史入門,以經(jīng)為核”。如果你不這樣做,連判斷別人的能力都沒有。譬如認不準醫(yī)生,卻拼命叫人家?guī)臀抑尾?,這個風險太大了。
目前中國的培訓市場,尤其是針對企業(yè)管理方面的培訓比較混亂。首先表現(xiàn)在信息量太大,雜亂無章;其次,很多管理專家的觀點互相沖突,使企業(yè)家無所適從。而管理思想的混亂,可能會給企業(yè)帶來很多風險。因此,我們的企業(yè)家應該意識到,別人只能給企業(yè)做一些分析,提一些意見和建議,什么是最適合的,自己心里要有數(shù)。
我出的第一本書的后記就叫《不要相信汪中求》,第二本書最后面一篇文章叫《不要原諒汪中求》,意思是我講的東西也許有點用,也許只是把你想過的問題,用我的話說了一遍,起不了作用,所以企業(yè)家自己要認認真真讀一些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當然,讀書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就像曾國藩說的,讀書就像熬肉湯,先用急火燒開,然后再慢慢地熬,時間長了,自然就懂了。最后,就拿這個作為一面鏡子去照我們自己。也就是說,一方面進行哲學學習,另一方面加強道德修煉,最終提高境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有效地借助培訓提升企業(yè)的管理。
最后送大家?guī)拙湓挕?
第一句話,快樂就是決定快樂起來的結果,你打算快樂你最后就會快樂。因為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太大的壓抑,太多的艱難,因此我們始終不能快樂;
第二句話,快樂的動力在于內(nèi)心深處真正意識到有人需要你,即使是為別人付出也會覺得快樂;
第三句話,人們總保持彎腰跑的姿勢,以至于無暇抬頭看一眼燦爛的星空,事實上中國哲人的智慧,就是我們無數(shù)的繁星,抬頭看看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