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穩(wěn),李根穩(wěn)講師,李根穩(wěn)聯(lián)系方式,李根穩(wěn)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新生代成長與管理教練/新生代企業(yè)家導師/新生代商學創(chuàng)始人/著
50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李根穩(wěn):如何轉化煩惱
2016-01-20 47740
將困境視為道途,讓它們來覺醒我們心中的解脫渴望,意味著我們愿意包容它們,不論個中的滋味是什么。簡而言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開放和覺醒。原來它們才是最有效的覺醒工具。 覺得人生失去了和諧,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有這樣的感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600年前佛陀就提出來,我們永遠都得面對痛苦和苦難。我們永遠都會有“八十三種煩惱”——財務上的安定需求、關系中的困難、對健康狀況的擔憂、對成就以及被接納與否的焦慮等等。也許現(xiàn)代人有這么多困擾的原因就出在第八十四種煩惱——我們根本不想有任何煩惱。 以清晰簡潔的話語提醒自己回來面對真相 許多人在練習靜坐時心中往往懷著一份期待,希望靜坐能幫他們釋放壓力而得到內心的祥和。靜坐在這一點上顯然是有些功效的;即使是最膚淺的靜坐方法也能帶來安詳感。不過,還有一些更需要悟性的禪修形式則會幫助我們超越表面的安詳,進入更完整的覺察。在這個更大的覺知空間里,我們才終于能以平等心來對待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然而每當我們深陷情緒煩擾時,能想到要修行就已經不錯了。一旦陷入妄念的漩渦和猛烈的情緒里,如何能真的修行呢?但總不能逃避困難的情境而跑去打坐吧?!每當我們把情緒反應當成遮蓋創(chuàng)傷的綳帶時,即使靜坐隨息也不可能得到安寧。 當清明的覺知被狂亂的情緒攪動時,不妨以清晰而簡潔的話語提醒自己回來面對真相。這時我們必須學會以確切而有效的方式修心。雖然修行無法化約成一種方程式或是一些簡單的技巧,但仍然有某些指導方針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難以處理的情緒,尤其是那些從深層的恐懼和痛苦中生起的反應。下面所列舉出的四句警語可以幫助我們在迷失時找到方向。 第一句警語是覺醒心中的解脫渴望。從表面上來看,覺醒解脫的渴望意味著我們還記得修行這件事。只要我們還記得修行,便自然會將自己的煩惱視為道途。與其把自己的煩惱當成敵人,或是以妄念來固化它而形成“我的”沉重劇情,何不將煩惱視為一種開放心胸的機會。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一團混亂時,可能會認為:“人生不該是這樣的?!毖矍暗慕箲]和心中設定的理想畫面不太符合,這時我們就會感覺不對勁。然而事情并沒什么不對勁,問題出在我們總是以“我想怎么樣”的狹隘觀點來處理人生。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奠基于恐懼之上的。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一份美好的感覺,情緒煩擾當然不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因此我們本能地想逃避它。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往往會助長恐懼,而恐懼又會助長不舒服的感覺,難怪我們總是把情緒煩擾視為除之而后快的敵人。 我們必須將這種顛倒的觀點扶正,才能明白何謂把困境當成道途。我第一次體證到這個教誨時——不只是在頭腦中產生理解而已——感覺自己和人生的關系終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生命的主題不再是感覺好不好或是喜不喜歡眼前發(fā)生的事,而是能否覺醒或能否學會不再逃避恐懼。這并不意味我必須喜歡眼前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愿意敞開心胸面對人生的困境并不代表你必須喜歡它們。將困境視為道途,讓它們來覺醒我們心中的解脫渴望,意味著我們愿意包容它們,不論個中的滋味是什么。簡而言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開放和覺醒。 第二句警語則是覺醒心中的好奇心,其方法就是要問自己:“這是什么?”這里聽指的好奇心并不是一種無聊的表現(xiàn),也不是分析式的探索,而是透過體證來認清當下的真相。只要我們還在抱怨、認為自己很可憐或企圖逃避,或者把“這是不公平的”以及“我辦不到”之類的念頭當真了,我們就無法借由體證來認清當下的真相。妄念時常令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態(tài);它會令事情變得僵固、陰暗、無解。一旦能覺醒心中的好奇心,我們就能一再地回到當下的肉體覺受。回到肉體上的真實經驗,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覺受是不斷在變動的、光明的,而且是有解的。 幾年前我被檢查出有前列腺癌的跡象。當時我并沒有選擇做切片檢查,反而以靜坐、針灸和草藥治療了六個月。然后我又做了一次檢查,看看是否還有殘余的癌細胞。我知道如果切除了前列腺,從此以后很可能會小便失禁和陽萎,因此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檢驗的結果。當時我不斷地問自己:“這是什么?”然后練習安住在肉體的覺受里。那股由恐懼和自憐昕組成的情緒能量非常強大,想要逃離的欲望也很強烈,但是我仍然不斷地回歸到當下肉體上的真相,后來這份努力終于攔腰斬斷了恐懼的堅實性?!斑@是什么?”像一道雷射光一般使我能專注在恐懼的經驗之上。如此修煉了兩天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所恐懼的事一樣也沒發(fā)生,而且從未發(fā)生過!除了由我的念頭所造成的痛苦之外,真正的痛苦并不存在。這份了悟十分有效地穿透了我的恐懼泡影。不過,這份洞見并不是來自于思想,它是從安住于當下的真相中所產生的。因為心里有一份對真相的好奇,所以產生了洞見。 第三句轉化煩惱的警語就是覺醒心中的幽默感,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大的視野。任何時刻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某個由妄念所造成的問題,不妨想一想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我是一個很老的人,我有一堆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從未發(fā)生過。” 有一個拓展視野的方法是,把眼前的困難看成是內心的局限正在耗盡自己。一旦記住這一點,就可以對自己說:“它又來了,不知道這次會是什么模樣?”但這并不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把戲,而是要獲得足夠的洞識以便深入困境之中,不被困境淹沒。另外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困擾以前有沒有出現(xiàn)過?”它當然出現(xiàn)過,而且是再三重復的。我們能不能如實看著它,將其視為我們的局限之一。以這樣的方式來看待困境,往往會讓我們突破對它的認同;然后它就會提供一個內在的空間或更大的包容性;它會拓寬緊隨著煩惱而來的窄化視野。 我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之后,就不得不向凈香求教了。我告訴她內心發(fā)生的一切狀況,譬如必須接受內心諸多的恐懼,令我感到十分陰郁及窘迫。她微笑地看著我,然后說道:“這件事十分有趣,讓我們來仔細看一看?!彼o我一種感覺,好像我們談的不是我,而是一個“東西”。她的話語中有一片很大的視野,但又不意味恐懼只是一個幻覺,我們可以置之不理。她讓我明白這些只不過是我的局限罷了。這樣的態(tài)度使我能夠以較輕松的心情看著“我的恐懼”,并因此而看到一件幽默的事實。以前父親一直不斷提醒我一句格言:除了恐懼之外沒有什么是值得恐懼的。后來這句話竟然說服了我,使我對恐懼生起了強大的畏懼之情——和他最初的美意剛好背道而馳。培養(yǎng)幽默感以及更大的視野,終于讓我爬出了那條恐懼隧道。 從此我發(fā)展出一種練習,時常一練便是一整天。每次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情緒反應或自我批判時,我會立刻回來覺知我吸入的氣息,然后告訴自己說:“這些反應都不是我。”這么做讓我認清那些反應或批判只不過是一些局限罷了。然后我會利用吐出的氣息來軟化苦難的棱角。 此法并不是一種積極思考,也不是粉飾太平,而是要了了分明地看著自己的念頭。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安住在肉體的覺受之中,如此便能減輕自我中心的觀點和近視的傾向。這些都是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在修行的歷程里,此法能提醒我們看到更大的視野,也能幫助我們培養(yǎng)慈悲心。 因為深信自己應該與眾不同,所以才造就了粗重的煩惱。尤其是修行多年之后,我們往往會認為自己不該有這么多的情緒反應,應該能超越一些局限了。實際上,修行并不是這樣運作的。修行的實況如下:起先我們手里牽著一只頑強的大丹狗,它想到哪里,我們就被它拉到哪里。多年之后我們仍然能感覺眼前這只狗的力量,而且還會聽到它吵著要朝某個方向走。這時我們的局限仍舊健在。但是再仔細瞧一瞧這只狗,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只不過是一只吉娃娃罷了。對治這只吉娃娃的方式就是任由它吠叫,然后輕輕地拉一拉鏈子就夠了。 第四句警語乃是覺醒心中的慈愛,也就是以心中無批判的覺察照亮那些我們不想要的面向。這句警語不能過度強調,因為我們很自然會想確定自己最負面的問題是什么。對這些問題我們很難生起慈悲心或友愛,不過一旦能以慈愛之心軟化我們的自我批判,那股沉重的悲劇感就會減輕許多。 舉例而言,每當困惑生起時,與其譴責自己,不如去認清及體驗當時所發(fā)生的事,并學會將慈愛的覺知拓展到這個充滿困惑被稱為“我”的生命身上。當疾病出現(xiàn)時,與其把自己看成一名失敗者,或是去分析自己為什么會生病,不如將心中的慈愛覺知拓展到這副肉身之上。其結果是自己的心會變得越來越柔軟,越來越開闊。持續(xù)而規(guī)律地練習覺醒心中的慈愛,它就會逐漸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一種面對人生的自然反應。 有時當情緒煩擾特別強烈時,那些曾經學過的對治煩惱的方法都不管用了。密不透風的強烈情緒讓我們覺得迷失,甚至快要被淹沒了。在這些最黑暗的時刻里,修行就是要將覺察拉回到我們心中,借由吸氣直接將那些痛苦的情緒吸到胸中。那種感覺就像是把旋風般的肉體覺受吸到心里,然后單純地將它們呼出來。然而我們并不是在企圖改變什么,只是讓自己的心變成一個更寬大的覺察容器,然后在這個容器里去經驗煩惱。 我們一旦迷失在這些最黑暗的情緒里,往往會以最嚴苛的方式批判自己。我們會固化自己的負面信念,認為自己是沒價值的、軟弱的以及無望的。我們似乎永遠也無法跳脫出自己的羞恥感了。但如果能將這些痛苦的感覺直接吸入心中,便能攔腰斬斷這些深埋的核心信念。將它們吸入胸中是一種慈悲的舉動;以這種方式來打破我們負面的自我批判,就能幫助我們擁抱生而為人的普世性痛苦。 這項修持會將我們帶到懸崖的邊緣,讓我們面對這個邊陲地帶。把氣吸入胸中,把那股氣直接引入心窩一帶,即使感覺自己快要被那份痛苦消滅了,也仍然要向它開放。這樣我們就會明白它并不能消滅真的我們。接著我們可能會經驗到心中的空性而軟化對自己的無情批判,甚至連最陰郁的情緒也會變得輕松起來。于是我們開始體悟到覺察是具有療效的;為了得到這份療效,我們必須再深深地吸一口氣。 以下是四種對治情緒煩擾的基本警語: (一)覺醒心中的解脫渴望:將我們的情緒煩擾視為覺醒之道。 (二)覺醒心中的好奇心:借由問自己:“這是什么?”來體證當下所出現(xiàn)的肉體上的覺受。 (三)覺醒心中的幽默感:從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自己的困境,只是單純地將其視為我們局限里的一些“東西”。 (四)覺醒心中的慈愛:讓心中的空間治愈我們最深的羞恥感和最陰暗的心態(tài)。 打開心門與真相共處 在運用這四句警語時,我們必須回來問自己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眼前的這些念頭到底是什?”“此刻我心中的畫面是什么,我的需求又是什么?”“我認為目前的情況‘應該’變成什么樣?”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標明自己的念頭,以便了了分明地看到那些我們賴以維生的理想和期待。我們一邊揭露自己最深的信念,一邊要不斷回到當下的肉體覺受里。 心甘情愿地安住在我們的情緒煩擾中,不再抗拒眼前的真相,乃是產生真正轉化的關鍵。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學會去迎接困境。然而迎接困境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并不是要我們刻意去尋找自己最深的恐懼、羞恥感或渴望。它指的是,當我們和這些煩惱相遇時,我們應該打開心胸面對它們所帶來的試煉。如果想敞開胸懷,就必須轉化道途上的障礙。我們都知道面對心中最深的恐懼是非常痛苦的事,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不去面對它們反而是更痛苦的事。這個時刻通常是修行生活的轉換點。 在“說什么都好”(Say Anything)這部電影里,一名高中生想跟班上最漂亮最聰慧的女孩約會。他的朋友不斷地告誡他說,像他這樣的“儍蛋”,一定會受到那個女孩的傷害。然而他卻張開雙臂大聲叫道:“我想要被傷害!”他知道自己必須冒一點險,才能真的打開心門。 當我們深陷在自己的劇情中時,不妨有意識地記起,這種情況只會阻礙我們活出真實的人生。因為感受到恐懼、羞恥和苦難所帶來的制約,于是我們將它吸入我們的胸中,如此便能穿透替代式的人生所造成的障礙。一旦開始超越那個所謂的自我——我們所有情緒煩擾的寶座——便進入了更寬廣的覺知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情緒煩擾不論多么嚴重,都只不過是一些妄念、記憶和覺受罷了。我們真正的身分比起這副肉身或這出個人的戲碼顯然要大得多。 一次、兩次、甚至是十幾次看到這幅更大的畫面,都不意味從此我們就沒有情緒反應了。但如果能把這幅畫面記在心里,確實能幫助我們不再那么快、那么強烈或是那么長時間地迷失于情緒煩擾中。我們會開始明白甚至相信自己的煩惱都是有解的。最后我們會認清,情緒狀態(tài)不論多么混亂或痛苦,它的底端也只不過是一些執(zhí)著的妄念,夾雜著一些強烈而不適的肉體覺受罷了。這項修持只要求我們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心甘情愿地與真相共處。一旦允許自己面對那些我們想逃避的東西——不舒服的感覺——我們的煩惱就變成了解脫之道。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