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的磨刀人有一句經(jīng)典吆喝:磨剪子來搶菜刀。這句臺詞實際上完全來自生活,北京至少幾百年來磨刀就是個行業(yè),走街串巷乃生存常態(tài)。吆喝聲是告知大門內(nèi)的潛在客戶,有需求者就會拿著剪子菜刀走出來。
磨刀師傅的打扮都一樣,帶套袖,穿圍裙,扛一窄板凳。板凳奇特,前低后高,師傅磨刀時騎在上面,前腿旁掛一鐵皮小筒,盛水,邊磨刀邊蘸水,兩塊礪石,一粗一細(xì),先粗后細(xì),將刀剪磨好后仔細(xì)擦凈,再拎起掛在另一側(cè)的一團(tuán)舊布,剪下或割下一塊,當(dāng)你面試一下鋒利,然后刃沖自己雙手遞還給你。
我有時候特喜歡在一旁看師傅磨刀。那時各家各戶的菜刀不一,都是黑不溜秋的,不像今天的菜刀都一個金剛不銹之身。許多人家的菜刀刃部呈狗牙狀,師傅就得先搶后磨,十分費(fèi)力。“搶”菜刀的這個字我過去一直以為是“鏹”,后來偶然翻字典才知“搶”的含義,其中一義為刮削,與搶奪之搶不是一個含義。凡碰上極鈍或殘缺的刀剪,先搶后磨是道程序,這時師傅會拿出搶刀,十字型的,胸口頂住,雙手持穩(wěn),十分用力地將刀刃部搶下一層,看著十分神奇。
今天再也看不見走街串巷的磨刀師傅了,也聽不到那帶著戲劇腔的吆喝聲。家里菜刀鈍了,從商場買了一根杠刀棍,瞎杠兩下湊合了事,實在不行就再買把新刀,不考慮貴賤,或者說也不知貴賤,當(dāng)年磨刀師傅花半個小時出一身大汗為你磨好刀只收兩毛錢,剪刀收一毛五,我一直奇怪剪刀兩個刃口怎么反倒少收五分錢,我問過師傅,磨刀師傅說這是祖輩留下的規(guī)矩,不按勞動計,按人情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