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不是一則繞口令。
在心靈成長的教導中,我們不斷會看到“接納”這個詞,然而,什么是接納?我們到底要如何接納?當不能做到“接納”的時候,又該如何是好呢?
有的人生氣地說“我沒有生氣”,憂傷地說“我過得很好!”,情緒化地說“我沒有情緒!”,憤怒地說“我可以包容”……當然也許你會反問:難道不需要有所掩飾和壓制嗎?否則不就各種情緒肆意泛濫傷害他人?但是,情緒終究是要出來的,可怕的不是一開始的情緒,而是經(jīng)過壓制后得不到釋放,情緒就會變本加厲,對抗情緒的結(jié)果就是助長情緒,然后用更大的力氣去壓制,也就是更大的力氣去助長,最后,往往傷害他人和自己更深,只不過推遲了發(fā)作時間而已。
當一個人升起負面情緒及念頭時,他提醒自己要去覺察,于是他一邊告訴自己要接納,一方面又沒有真的做到接納,如此,糾結(jié)就產(chǎn)生了——“我已經(jīng)走在心靈成長的路上了,怎么還是無法接納呢?”、“我怎么又上腦了?我應該接納?。 ?、“我不可以動怒,因為我現(xiàn)在境界比他們高”……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模式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變的,我們的修行狀態(tài)也是起起伏伏的,即使我們學習了很多知識和理論,也明白我們要覺察而不是評判,但是往往真的就是做不到,越是壓制“情緒”,我們的情緒越是呼嘯而來,越是壓制“評判”,評判就愈演愈烈,越是無法接納,越要變換各種花樣表現(xiàn)出接納到頭來,還是沒有接納,導致了內(nèi)在的扭曲,終于一遇到事情控制不住了,所有心靈成長的道理全部拋諸腦后,自己以往的自動化應對模式啟動,過后又自責——“哎,我剛才又多疑了!”、“我剛才又情緒化了!造業(yè)了!”、“我又忍不住發(fā)了火,層級下降了!”……
其實,我們只需要客觀地去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些起心動念里面當然也就包括了“不能接納”和“評判”,“評判”也是一種模式,如果有了“評判”,就接受這個評判,只要帶著覺知,你有任何念頭都沒有關系,只是帶著覺知去觀察這些念頭,不要去試圖壓制念頭或者加以解釋、合理化,更不能欺騙自己和他人以迎合心靈成長教誨的標準。
一個容易上腦的人,他的腦子里24小時都是紛飛的念頭,當他開始學習心靈成長課程后,可能就會去覺察到這些念頭,但是評判也隨之發(fā)生,于是,他的腦子就開始用在“如何不再上腦?”,類似的,一個情緒化的人也開始帶著情緒地壓制自己的情緒!于是一連串的糾結(jié)產(chǎn)生了,可能比自我覺察前還要糾結(jié)——“我為什么還不能接納自己的情緒?”、“我為什么還會有這么激烈的情緒?”、“我是個有修為的人,應該超越我的情緒!”……
心靈成長并不是要制造新的糾結(jié),在內(nèi)心建立新的戰(zhàn)場,而是要去放下,所以,真正的接納就要接納自己的“不接納”開始,你有情緒了,去接納,你沒有做到接納,也接納這個“沒有接納”、“不愿接納”、“不完全接納”、“暫時還沒有接納”等各種狀態(tài)!總之,無論出現(xiàn)任何狀況,都讓自己只是去看到,成長就是為了喚起覺知,只要是覺知的,那么你在評判,你在發(fā)火,你有妄念,你就接納你的評判,怒火和妄念。 同時,你也無須要求自己要去接納你的評判、怒火和妄念,如果就是無法接納,那也OK,只是去看到,看到就好!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是讓你不要糾結(jié),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只是建議你在糾結(jié)的時候,去看著這份糾結(jié),讓我們的各種起心動念來來去去,放過它們,讓它們不受干擾地自行生滅,如此你的內(nèi)在才有喘息的放松空間,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覺醒之路就是反復無常之路,自我修行之路就像西游記里的漫長取經(jīng)之路,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陽光明媚沒有永遠的高峰,也沒有永遠的低谷,這里面也沒有任何“進步”或者“退步”,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即使這顆心一次次沉淪,也要帶著覺知沉淪,看清“陷入低谷”的自我狀態(tài),既然世事無常,我們的修行狀態(tài),包括我們這顆心也“無?!?,這些艱難險阻都是由佛學所說的“業(yè)力”決定,對此我們做不了什么,所以不需要評價,比較修行的任何狀態(tài),只是帶著覺知去體驗一切狀況,一路向光,堅定地朝向光明的方向,而唯有你的內(nèi)在獲得放松,才會有能量和力量去到你想要的方向!
(文/九型人格導師 裴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