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觀,就是我看待世界的角度,什么是人生觀呢?我想這一輩子過成什么樣呢?什么是價值觀呢?就是兩者比較哪個更重要。這樣的解釋稍有一點書面,我就講一個簡單的故事,如果兩口子結(jié)婚,都非常喜歡對方,還有房子,還有車子,什么都OK,那為什么會吵架呢?往往是因為三觀,三觀正不正,沒有好壞,每一個都是有意義的,都是讓每個人活的更好更滋潤,一個人認為世界是黑的,那個人認為世界是白的,這兩個人就容易吵架,一個人認為人生就應(yīng)該躺在家里,每一天享受生活,或者出去旅游,這樣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人生才不白活。那另外一個人是什么樣呢?我要不停的努力賺錢,賺更多的錢,從而證明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意義的,我可以告訴所有人,我是有價值的,我沒有白活。這是兩個人不一樣的人生觀,你說這兩個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會怎樣呢?
接下來是價值觀,就是這兩個相比在一起,哪個更重要?這300多人,每個人都在作選擇的,你是進來呢?還是不進來呢?是錢更重要,還是聽一個課影響一個人更重要呢?這就是價值觀的選擇,我說千萬不要相信聽別人說他很忙,因為從價值觀和心理學(xué)角度來講,從來就沒有忙,只有兩者相比較,哪一個更重要?
所以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影響每一個人,影響每個生命的人生,那父母,如果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探索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很難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孩子,或者是很隨性的就給了孩子,如果這兩口子這三觀不一樣,那孩子的這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會多了一些糾結(jié),躺在床上的時候享受的時候想著上進,上進的時候想著休息。培養(yǎng)三觀對父母的要求也不少,培養(yǎng)三觀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跟孩子說清楚,表達清楚,還需要父母有良好的引導(dǎo)能力,如果孩子在哪個地方有誤區(qū)看不清楚,你還能很好的引導(dǎo)好他。還要有好的教練的能力,去發(fā)揮孩子內(nèi)在的特質(zhì),讓孩子真正的呈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父母還要有好的生命的狀態(tài),你不能趟在床上喝著大酒,告訴孩子人生要上進?你也不能每一天都出去掙很多錢告訴孩子,孩子啊,人生要享受,享受金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所以言傳身教在三觀里面是至關(guān)重要的,除了言傳身教這三觀以外,還有作為父母,作為家長,作為一群看著孩子的長輩,一定要統(tǒng)一我們的“三觀”,這對于孩子來說,才會少了一份糾結(jié),才會被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扭曲,另外孩子也容易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今天在爺爺家,爺爺是這樣的,明天去姥姥家,姥姥是那樣的,周末回家了,父母又一個樣,最后孩子的行為、習慣,當然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很難一致的,那樣對于孩子內(nèi)在就多了一些糾結(jié),如果內(nèi)在有糾結(jié),外在的行動力就會越加的緩慢。
一棵樹最早發(fā)展的是根部,然后破土而出,有了主干,再往上,就也有枝干和枝葉。枝葉有幾部分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來探索這個世界,所以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是怎樣的一回事情,所以要不停的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探索,讓孩子知道更多,這是第一條,叫做認知。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學(xué)習看書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的方式,甚至我們可以從很多事情里面引導(dǎo)孩子對外面的人、世、物有一種認知。
光有認知,光是知道肯定是不夠的,就像我們開車一樣。如果我們有了車,不會開,為什么?因為我們知道車怎么開,但是我們沒有開過,所以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就是除了認知外,知道一些道理外,更重要的是去體驗,如果孩子小,孩子吃辣椒,你會不會讓他吃???很多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碰到的時候就會尖叫起來。當孩子大一點,天氣有一點冷,孩子穿的有點少,在孩子還沒有出門的時候,父母已經(jīng)生氣了,讓多穿幾件?當孩子再大一點,孩子在快談戀愛的時候,在孩子還沒有談的時候,父母就插手了,說那個人不行。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這些作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孩子各種體驗,我們內(nèi)心有一個聲音,你只要知道就行了,你不需要去體驗,因為那些都是彎路,因為我吃的米比你吃的鹽還多,當沒有這些體驗的時候,孩子的生命是不圓滿的,當沒有那些挫折的時候,孩子就很難通過挫折去建立屬于自己的那些認知,那些信念,屬于自己的那些價值觀,因為他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因為他知道父母認為那些重要就是重要,在生活里,在未來的成長中,沒有自我。認知是左腦的,有關(guān)于邏輯、記憶和分析,體驗是右腦的,是關(guān)于感覺情感的表達,這兩者至關(guān)重要,相輔相成。
在接下來第三個重要的叫做獨立。我們要讓孩子獨立,父母就要稍微靠后一些,天冷了,孩子少穿兩件,天氣熱的,我們沒勸,為什么呢?讓孩子感覺去體驗去知道。孩子最開始的獨立,我們把獨立分為三個階段,最開始的獨立是生活、生理上的獨立,孩子可以自己上廁所了,自己拉粑粑了,自己會擦屁股了,自己會睡覺了,自己知道冷暖了,自己可以寫作業(yè)了,再長大一點,孩子可以自己換衣服、洗衣服,可以自己去上學(xué),自己交朋友,這些都是最開始父母給予適當認知的指導(dǎo),然后讓孩子去體驗,回來后再作總結(jié),孩子慢慢走上生活和生理上獨立的道路。如果父母再退后一步,你一定會說為什么讓孩子退后?因為我們應(yīng)該清楚一件事情,養(yǎng)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天孩子會離開我們,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家庭,而分離是我們所有父母養(yǎng)育孩子最終的終極目的,終極目的好不好,就是孩子是不是獨立,獨立的時候孩子是不是有快樂的感覺。
第二個層次,父母再退后一步,孩子再往前一步,就是孩子心智的獨立,孩子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點,可以捍衛(wèi)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你認為孩子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孩子可以承擔自己闖下的禍,我們叫做心智的獨立。每一層獨立對于孩子是一種挑戰(zhàn),每一種獨立對于父母來說是更大的挑戰(zhàn),除了我們把孩子培養(yǎng)成這樣,我們需要很多的能力,我們退回一步來說,放手也是更大的挑戰(zhàn)。
第三層獨立是什么呢?是心理的獨立,沒有那份依賴,沒有那份依戀,那孩子心理是健康的,有非常好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當孩子這三個都獨立的時候,也就說明在樹的主干部分和樹根部分是完整的,給予了很好的營養(yǎng),這個孩子才有可能完成這三部分的獨立,認知、體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