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多越便宜?—— 階梯定價法
“逐級而上”與“拾級而下”
階梯定價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購買一定數(shù)量之內(nèi),是一個價格,超過一定數(shù)量以后,是另一個價格。如果畫出圖來,形狀就像階梯一樣,要么“逐級而上”,要么“拾級而下”。
“逐級而上”的階梯價格,你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吹玫剑畛R姷木褪撬?、電、煤氣這類公共服務的費用。簡單來說,就是用得越多,價格越貴。這種“逐級而上”的情況,更多出現(xiàn)在政府對稀缺資源、能源的調(diào)控上,目的是鼓勵居民和企業(yè)都節(jié)約資源,減少浪費。對于那些必須大量消耗能源用于生產(chǎn)的企業(yè),就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價格歧視”,通過多繳納的費用,來補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傷害。價格歧視的概念,我們在第10課講過。另外一種常見的“逐級向上”,是出租車的定價規(guī)則。出租車如果走得比較遠,就會有空駛返回的情況,所以很多地方都規(guī)定了“空駛費”。比如在北京,單程載客行駛超過15公里的部分,在基礎單價上要加收50%。
與“逐級而上”相反,“拾級而下”是每增加一定的購買量,價格就降低一個檔次,目的就是讓你多買,再多買。最初,這種做法用于采購談判中,一般采購報價都會設置幾個“階梯”,采購量每超過一個“階梯”,價格都會降低一些。同樣的道理,為什么批發(fā)價都比零售價要便宜呢,這也可以理解為階梯定價,因為零售的時候,你一般一個兩個這么賣,而批發(fā)的時候,則都是成千上萬的單子。
生活中的階梯定價
如今,不僅是在采購談判中,日常生活里也處處都有“拾級而下”的階梯定價。我舉幾個例子,比如你打算在健身房上私教課。如果只買10節(jié)課,每節(jié)課是400元錢;如果你一次買50節(jié)課,每節(jié)課200元錢就拿下了。你想了想,同樣的教練,要么是400元錢每次,要么是200元錢每次,之間差了一倍之多,這個便宜不占,那不是昏了嗎!于是你咬咬牙,拿出信用卡,刷了50次,結果可能一共你也就去了10次。這正是應了那句話,多買多便宜,少買少抽筋兒啊。
還有,去星巴克,店員會問你:要什么杯?中杯、大杯,還是超大杯?你抬頭一看價格,590毫升的超大杯Venti賣33元錢,比起標價30元錢的470毫升的大杯Grande,只貴了3塊錢。也就是說量大了1/4,而價格只高了1/10,還有比這更劃算的嗎?所以你養(yǎng)成習慣,每次去星巴克,都點那個超大杯,心想不就是一會多跑幾趟廁所嘛。
一句話記住階梯定價法
多買多便宜,少買少抽筋。
運用階梯定價法,我們需要注意:第一,優(yōu)惠金額不等比;第二,上限保持吸引力;第三,邊際成本扛得住。
思考一下,公交車和地鐵,如果有分段計價的規(guī)則,他們采用的,是階梯定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