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明白,自己去教 —— 學習金字塔
教學是更厲害的學習方法
你還記不記得,昨天講圖形化思維的時候,我提到過一個研究:如果自己動手畫成圖,我們能記住50%。那你可能會想了,還有沒有更厲害的學習方法,能記住更多呢?你別說,還真有。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說,人是一種“忘性”很大的動物,一件事,認真學,就算當時學得再明白,兩個星期以后,還是會“還給老師”。還回去的多少,可能有點區(qū)別,如果你是通過閱讀文字來學習,就只能記住10%;通過聽講學習,能記住20%;通過看別人的圖學習,是30%;通過看影像資料、看展覽、現場觀摩這些方式,能記住50%,昨天說到的自己繪圖,也在這個部分;還沒完,如果通過提問、發(fā)言、參與討論,邊互動邊學習,能記住70%;最后,通過演講、教學、實際操作,能記住其中的90%?,F在你知道為什么老張,做內容生產的同時,還一邊演講,一邊教學了吧?
有國內的研究者提出過,上面這些數字,不可能這么巧都是整數,而且,用“記住”代表“學會”,在說法上也不太嚴謹。不過老張覺得問題不大,我們重點理解“學習金字塔”的精華就可以了。連埃德加·戴爾自己也說,這個結論不是科學實驗得來的,對數字沒必要那么糾結。
“學習金字塔”的精華在哪兒呢?仔細看你就能發(fā)現,從閱讀、聽課、多媒體,到現場觀摩、互動討論、再到最后能教別人,這個學習效果不斷提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自己學”到“大家一起學”,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化的過程。
為什么大家一起學,比自己一個人學要好呢?這就得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隱性知識。有“隱性知識”,肯定就會有跟它對應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圖表、公式來記錄和表述的知識,只要肯花時間,就能照著書本學個八九不離十。但是隱性知識很不一樣,它更多地教你“怎么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好演員的鏡頭感、好文章的臨場感,只能靠感覺,不容易拿話講出來。想要學會,必須要跟老師、同學、環(huán)境浸染在一起。?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特別流行一個詞,叫沉浸式,例如沉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沉浸式體驗、沉浸式話劇、沉浸式游戲等等,你把“沉浸”這兩個字,換成“體驗”,換成“身臨其境”,就明白這個意思了。
一句話總結學習金字塔
從自己學,到一起學;從被動學,到主動學。
利用學習金字塔提升學習效率,你應該:第一,復合感官,口耳鼻舌身;第二,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三,教學相長,最好的學習,就是教。
想一想,學習金字塔,你最常停留的層級,是哪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