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從忠
什么是組織?組織是一種凝聚的力量,組織是指人們?yōu)閷崿F(xiàn)共同的目標,互相協(xié)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比如黨團組織、工會組織、企業(yè)、軍隊、學校和醫(yī)院等等。在社會生活中,組織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領導架構編制起來的社會集團,組織不僅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基本單元,而且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人們?yōu)槭裁匆M織起來呢?自古以來每一種動植物的生命,若要生存下去,都必須抱團,這就形成了人群、羊群、狼群、獅群、鳥群和森林。如果不組織起來就會導致滅頂之災。所以人也必須經過抱團取暖、和平相處和共同努力,才能獲得生存和成就,而獨自一人則根本不能生存下去。因此“合作”給人帶來了雙重的獎勵:一方面使人們獲得生活所需求的一切;另一方面使人們的內心獲得平靜和安全感,這是獨自一人永遠無法得到的。
去年上海有一位主持人曾調侃地說:“組織”就是,在你遇到困難時,他對你說無能為力; 在你遇到不公時,他說要正確對待;在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說要顧全大局;在你受到誣陷時,他說你要相信組織;在需要有人做出犧牲時,他說組織考驗你的時候到了;當需要有人沖鋒陷陣時,他說是你的堅強后盾;在你取得成功時,他說是組織培養(yǎng)的結果。這位主持人所調侃的正是組織與成員之間的荒誕故事,意思是說:在一個組織中,好的領導班子,其管理效能應是1+1>2,即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相反,壞的領導班子,其管理效能1+1﹤1,組織內耗嚴重,延續(xù)下去會導致人心渙散,消減集體戰(zhàn)斗力。
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般由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組成,為保證黨的先進性和戰(zhàn)斗力,必須對黨員嚴格要求。比如:十月革命勝利后,1919年的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規(guī)定:“凡志愿入黨的人,都必須經過預備期,其目的在于使預備黨員切實了解黨的綱領和策略,考察預備黨員的個人品質”。
國民黨是1924年仿照俄共組織模式改組而來的。最初國民黨在吸收新黨員時,一是必須通過基層支部,而不能由中央和省縣黨部直接吸收;二是必須有預備期。1938年國民黨的預備黨員制度廢止,從此國民黨開始走下坡路。
為了擴大黨員隊伍,國民黨主要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一是通過基層區(qū)分部介紹、吸收。這是正途。區(qū)分部在收到申請人填寫的志愿書后,應于一周內審結,然后連同志愿書逐級上報。志愿書由國民黨中央統(tǒng)一印制。申請人事先不需要向黨組織作思想?yún)R報,黨組織也毋須考察申請人對黨的認識程度。申請人只需將姓名、性別、年齡、籍貫、職業(yè)、學歷、經歷、家庭成員及經濟狀況等填在印制好的志愿書上即可。然后由區(qū)分部審查申請人所填寫的內容是否屬實。手續(xù)簡便,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黨員發(fā)展指標。
二是由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組織部與各省市黨部直接考察入黨。這是沿襲抗戰(zhàn)前的“特許入黨”辦法,通過這條路徑入黨的多為各階層精英。蔣介石在會上要求:中央委員每人每月至少須介紹一人入黨。一位當時的入黨者回憶說:“國民黨吸收新黨員,有兩種入黨申請書:甲種,需要一個中央委員作介紹人;乙種,需要兩個黨員作介紹人。我填的甲種申請書。我有一個同鄉(xiāng)認識省黨部負責人李品仙,從他那里拿來幾張甲種申請書,只要填一張,我的入黨介紹人便是李品仙了,而李品仙本人卻根本就不知道。表送上前后,沒有任何人同我談過話,問過什么情況,不幾天黨證就發(fā)下來,我就成了一名國民黨人了。”
三是集體登記入黨??箲?zhàn)時期加入國民黨者,大部分是走的是這條捷徑。1939年3月,蔣介石要求全國各軍事長官,一律恢復各級軍隊黨部,全體官兵均須集體宣誓入黨。1940年春,李宗仁在湖北老河口公園舉行的一次集體入黨儀式上,一次就吸收了1萬多名軍官士兵為黨員,其后幾天內,第5戰(zhàn)區(qū)10萬官兵都成了國民黨員。由于“全體官兵皆黨員”,數(shù)百萬軍隊黨員徒擁虛名,無論對黨對軍都毫無實際意義。1939年,蔣介石還訓令全國各機關公務人員于1年內一律加入國民黨,屆期如無黨籍者,有官者免官,有職者免職[20]。于是機關公務員為了保住飯碗而集體入黨。到抗戰(zhàn)后期,一些地方還強制中學生集體入黨。集體入黨成了國民黨吸納黨員的一條主要途徑。
以上幾種方式,在當時還算是比較正規(guī)合法的征收方式。從抗戰(zhàn)中期開始,國民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擴大征求新黨員運動,曾提出要創(chuàng)1000萬黨員的目標。為此,中央組織部訓令各省黨部加大征求力度,將黨員征求作為各級地方黨部的中心工作,并規(guī)定兩項具體實施辦法:一是各縣按區(qū)署籌設黨部,再由區(qū)黨部分別籌設鄉(xiāng)鎮(zhèn)區(qū)分部,由區(qū)分部介紹保甲長入黨,再由保甲長介紹“忠實農民”入黨;二是所有民眾團體均應由縣市黨部籌設區(qū)黨部和區(qū)分部,盡量介紹民眾團體會員入黨。此后,中央每年向各省下達征收指標,各省市黨部又將中央分配下來的應征指標分配到各縣黨部。而縣黨部人手少,經費缺,縣以下基層組織有名無實,下層農民又毫無入黨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正常途徑和手續(xù)發(fā)展,很難完成上級黨部下達的征收任務。于是,各種征收方式,或強制,或欺騙,或利誘,或假造,花樣百出。如強制基層鄉(xiāng)鎮(zhèn)保甲長、鄉(xiāng)村小學教師、乃至司書走卒等入黨。有的縣黨部利用銀行和農村合作社發(fā)放農貸的機會,強制申請農貸者必須同時填寫入黨志愿書,否則不發(fā)放農貸。在河北邢臺,縣黨部為了引誘窮人入黨,報名時發(fā)給幾升糧食,致使好些等米下鍋的農民參加了國民黨,有的為領糧食還替自己兒女、親友報了名。有的村幾乎全村都參加了國民黨。在有些地區(qū),縣黨部工作人員帶著空白的入黨志愿書分頭下鄉(xiāng),找到各鄉(xiāng)民政股主任,令他們拿出全鄉(xiāng)保甲長名冊,照冊填寫,然后上報省黨部。由于保甲長更換頻繁,每換一次保甲長,便去“吸收”一次黨員。有的直接拿保甲的戶口花名冊“擴兵點將”。凡是戶主一律吸收為黨員,凡當過保甲長的一概“冊封”為區(qū)分部書記或區(qū)分部委員。還有的根據(jù)縣黨部掌握的各種民眾團體成員名冊,造冊呈報。河南陜縣有一位黨部書記兼任中學校長,他利用職務之便,將全校學生名冊上每人年齡加大10歲,全部造冊吸收為黨員。更有的縣黨部直接閉門虛造,甚至雇人胡亂造報表冊,一是為了完成上級黨部下達的征收任務,二是多報黨員人數(shù),可以提高縣黨部的等級,多領黨務經費。本來,按正規(guī)的入黨手續(xù),申請人必須在入黨志愿書上貼上照片,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鑒于戰(zhàn)時農村照相設施等限制,允許用指模代替。這樣一來,也為基層黨部弄虛作假開了方便之門。據(jù)大量憶述文獻反映,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國民黨基層黨部在吸收黨員過程中的弄虛作假是一種全國性的普遍現(xiàn)象。
另一方面,征收過程中的弄虛作假,也導致國民黨基層組織弊竇百出,有些區(qū)分部書記不知道自己是書記,區(qū)分部不知本身有多少黨員,很多黨員不知自己黨籍在何處,還有人連自己是黨員都不清楚。
1949年后不少地方進行“黨團特”登記和開展“鎮(zhèn)反”、“肅反”工作時,面對大批真假難辨的國民黨員,十分棘手。文革時期各地從舊檔案中“深挖”出來一批“偽黨干”,內中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曾擔任過這類職務。因為他們在被“冊封”之后,其上級黨部未曾通知他們。由于基層黨部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征收指標,窮于應付,黨員的質量不問,黨員的信仰更不顧,關注的只是如何完成上級攤派的數(shù)量定額。
另一方面,濫征濫收黨員也引起普通民眾對國民黨產生不滿、反感和厭惡情緒。如一位19歲的初中畢業(yè)生投書稱:“我近來對于有些勸人入黨入團,這種拉伕式的叫人入黨入團,我感覺收獲少,失敗多。”執(zhí)政黨征收黨員到了攤派強制的地步,足見當時民眾對入黨之冷淡。結果濫竽充數(shù)和腐化分子乘機潛入,不僅對黨毫無貢獻,反使社會優(yōu)秀分子以加入本黨為恥。黨員質量影響到一個黨的生機和活力,而黨員的征收機制又與黨員質量的優(yōu)劣密切相關。列寧主義政黨與西方議會政黨的一個基本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認同團體,而后者只是一個政見認同團體。西方議會政黨一般沒有籠罩每一個黨員的基層組織,對黨員的要求亦只須贊同其政治主張,入黨只履行簡單的登記手續(xù),或者不履行手續(xù)。
而列寧主義政黨則要求黨員高度認同其意識形態(tài),黨員征求必須通過基層組織認真考察,并用嚴格的意識形態(tài)標準衡量其是否合格。國民黨形式上采取了列寧主義政黨的一些組織形式,但其實際運作更接近于西方議會政黨的某些特征。如黨員資格漫無標準,入黨方式如同兒戲,黨員信仰有無不問,黨員質量優(yōu)劣不顧,幾乎來者不拒。
1945年,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黨務檢討報告》中,用三句話概括各級黨組織的特征:“上層臃腫,中層隔閡,下層虛弱。”
中上層暫且不論,“下層虛弱”主要表現(xiàn)在“空”、“窮”、“弱”、“散”等幾個方面。
“空”指基層組織空虛,縣以下組織大多數(shù)是擺設,純屬下級虛報數(shù)字,敷衍上級。如湖南省黨部書記長指出:“好些縣份黨的所屬機構幾乎都是空的,如縣民眾動員委員會、縣宣傳委員會、縣婦女運動委員會等,無一不是徒具形式,縣黨部對省黨部敷衍,各省又對中央黨部敷衍。中央的命令,行到中層,便已變質,達到下層,竟成廢紙”。基層組織空虛的另一表現(xiàn),是人才缺乏。
“窮”指基層黨部經費太少。戰(zhàn)時一些縣市黨部每月的辦公費僅夠支付郵費一項開支,而一般區(qū)分部每月的經費僅相當于兩塊燒餅的價錢。經費缺乏使一些基層黨組織長期處于休克和癱瘓狀態(tài)。在黨、政、團機關中,以黨部機關最窮,黨工人員的待遇最低。按蔣介石的設想,縣以下黨部委員實行無給制度,并降低黨工人員的待遇后,可以防止黨部衙門化,黨員官僚化。但實際上行不通,因為基層黨工人員不能不顧及生計,在其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情況下,其工作情緒和工作效率必然低落。如縣黨部委員實行無給制度后,大多放棄職守,連縣黨部每周一次的例會都不愿出席。名義上“黨權高于一切”,實際上黨工低人一等。不少基層黨工人員因受人蔑視而想急切地離開。
“弱”指基層黨組織軟弱無力,對外不能指導政府,對內不能約束黨員??h以下的各級黨部,事實上完全陷于睡眠狀態(tài),致黨員不能與聞黨事,也沒有對黨貢獻意見和能力的機會。這種狀態(tài),是黨部沒有一點權力的表現(xiàn),黨部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同時也沒有建議與彈劾權。它的一切決議呈送到上級黨部去之后,照例的是石沉大海,消息全無,因此不能引起黨員們的開會興趣,以致黨的活動完全停止。
除了“空”、“窮”、“弱”外,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散”。一位40年代曾在安徽省政府機關工作過的國民黨員回憶說:“我自1940年入黨后,除在安徽省政府秘書處的區(qū)黨部參加過兩次黨員大會外,就從來沒有過什么組織生活?!秉h員不知道自己所屬的區(qū)分部和區(qū)分部書記,甚至區(qū)分部書記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職務。同一基層組織的黨員彼此不識。黨員數(shù)量雖多,但每個黨員既不能從黨得到一點什么,也不能對黨有何貢獻,黨員與非黨員并沒有什么不同,這樣叫黨如何不成為一個空殼呢?
有人們笑國民黨員與黨組織的關系時說:只在填寫入黨志愿表和登記表時20分鐘的關系。黨員入黨前不培養(yǎng),入黨時不考察,入黨后不訓練。人人可以自由入黨。大多數(shù)黨員平時游離于黨組織之外,與黨組織不發(fā)生關系。黨組織很少有事找黨員,黨員也很少有事找黨組織。多數(shù)黨員不過組織生活,不納黨費,工作調動時不移轉黨籍,違法亂紀時不受黨紀約束。人稱掛名黨員。對大多數(shù)普通黨員而言,黨籍并不能帶來多大實際利益。普通黨員既無政治晉升的優(yōu)先權,也無政治內幕的知悉權,特別是當黨員發(fā)展愈趨愈濫以后,黨票更變得一錢不值。執(zhí)政黨也失去了威懾力。
2013年2月1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