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從忠
在聰明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覺得自己見識廣博,在很多時候總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事實上,驕傲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為飽學,而是因為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了解,總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正是這一難以克服的缺點,使得大多數聰明人難以獲得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甚至還可能導致人生的慘敗。
伊尹生活在夏朝末年,本是有莘氏家的奴隸,地位卑下。伊尹是個聰明的廚子,是廚房里的哲學家,他很快就發(fā)現做飯的道理和治國的道理息息相通。吃的東西沒有好壞之別,再好的食材用過度了,也烹不出好吃的東西。所以,大臣輔佐君王和廚子調和五味是一樣的道理,都要分清主次,佐料不可奪了菜的滋味,臣子也不可奪了君王的風頭。同樣,我們與人交往也得分清主次和長幼。
就這樣伊尹在小小的灶臺邊,一面總結烹飪的經驗,一面參悟為人之道、君臣之道、治世之道,伊尹的腦子確實好使,很快他便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治國之學。伊尹也是個自我推銷的高手,他利用給商湯介紹烹飪經驗的機會,對商湯大講治天下的智慧,聽得商湯是如墜云霧,從此這位一國之君開始對這個廚子刮目相看了。
伊尹告訴商湯,被人們當做美味的,一共只有三種動物:在水里生活的會有腥味,吃肉的會有臊味,吃草的則帶著膻味。但只要烹調得好,這腥、臊、膻三種難聞的味道就不會影響到這三種動物的美味。至于這烹調的秘密,主要就在水、火、味的掌握上。一個好廚子要通過掌握火的規(guī)律,將腥、臊、膻變得香噴噴的;一個好廚子要善用甘、酸、苦、辛、咸多種調料進行搭配組合,這幾種調料放置的先后次序、用量大小也都很有奧妙。另外,在做飯的時候,廚子要邊觀察食物在鍋中的變化,邊把握火候和調料的搭配。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恰當、酸而不猛、咸而不澀、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肥而不膩的上好菜肴。商湯聽罷伊尹的這番話,食欲大增。
于是,伊尹背上鍋陪著商湯打獵,他拿出了平生的烹調絕學,向商湯歷數天下美味,他在做菜的時候又巧妙地暗示商湯——如果你想將全天下好吃的都裝進你商湯的鍋里,你就必須成為天子。要想成為天子,就必須施仁政。伊尹并沒有向商湯就“何為仁政”展開議論,這次見面,他的目的是逗引商湯的霸業(yè)之心,他想要商湯知道,在有莘氏的廚房里,還藏著伊尹這樣的治世奇才。不知不覺間,“天子可以吃世間至美之肴”已成了商湯謀取霸業(yè)的動機之一。有時候,人追求權力,無外乎是追求美食、美人、美名,僅此而已!商湯希望將伊尹留在身邊,有伊尹在,既不愁沒有好東西吃,又可方便自己展開霸業(yè)。通過和伊尹的短暫交談,商湯也察覺到伊尹的雄心抱負和呼之欲出的治國才干。
在當時,商國的貴族和百姓都非常敬重鬼神,商湯決定借助“鬼神”的力量,來提拔伊尹。于是,商湯在宗廟里高調地為伊尹舉行儀式,讓人們相信任命伊尹是受天命所托,儀式進行得非常成功,第二天商湯就順利地將伊尹任命為阿衡(宰相),做自己的左膀右臂。有了伊尹,商湯如虎添翼,做天子的信心也跟著大增。伊尹曾對商湯說,“仁”是天子的特質,商湯顯然將這句話記在了心里。一次,商湯外出,看到老百姓張網捕鳥,這個好吃的漢子突然仁心大發(fā),他說你們向四面張網實在是太殘忍了。他告訴老百姓,應該“網開一面”,去掉三面的網,只留下中間的那個,讓飛禽走獸有逃生的機會,而那些直撲在中間那扇網上的鳥,才是命中注定該死的鳥。這個故事很快被傳開,商湯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仁義”的形象,并且從諸侯到百姓都在念叨,“商湯待野獸尚如此仁慈,他待人應該也不會壞不到哪里去?!迸c此同時,奴隸出身的伊尹非常清楚平民百姓的真實境況,也十分明白人心向背會對一個王朝起到怎樣重要的影響。不知道是伊尹配合商湯的仁愛,還是商湯聽了伊尹的話,商湯竟然走起仁愛路線。人們開始對商湯交口稱贊。因為“仁政”是天下最高的聲譽,而牢固的聲譽可以自動夸大領導者的實力,也可以為領導者營造一個光環(huán),讓周圍的人逐漸產生敬畏之心。無論何時何地,領導者的聲譽都會有先入為主的功效,可以幫助他搶先一步在人的心中占領一個位置,在他到達現場之前,大量工作他的聲譽就已經為他完成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口碑效應。
治國如做菜,做菜的時候,火猛了菜會燒糊,火弱了菜又做不熟。治國的時候,政策猛了,百姓受不了,政策松了,國家又發(fā)展不起來。伊尹從一開始就清楚要審慎把握治國的火候。做菜要耐心、細心,不可操之過急,實現霸業(yè)同樣也需要耐心、細心,要沉住氣等待最佳時機。做菜要對食材了解通透,并根據食材的具體情況,調火候,放調料。舉大事則需要認準形勢,根據形勢,制定策略,展開行動。
如果說仁愛可以得天下的話,那么夏桀走的就是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夏桀顯然沒有領會治國和烹飪的道理。他暴戾、貪婪,以強硬的姿態(tài)對待他的百姓,他聽不進臣子的逆耳忠言,也受不了百姓的埋怨,他對待忠言和埋怨的辦法,就是封殺堵截。夏桀治國,就像一個對廚藝一無所知的人做菜,他粗暴地對待每一味食材,一味地大火重料,還不許別人說做出來的菜不好吃。伊尹十分明白,夏的統(tǒng)治已岌岌可危了。人們在對菜肴忍無可忍時就會辭掉廚子,人們在對國君忍無可忍時,也會廢掉國君。
一切準備就緒后,伊尹和商湯并沒有直接對夏發(fā)動猛攻,在夏的屬國中,有心取代夏桀的不止商湯一個,如果商湯直接攻擊夏,很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因此,伊尹和商湯決心利用“方伯”的身份,和那些支持自己的夏屬國聯合,征討那些支持夏桀的屬國,間接地摧毀夏桀的統(tǒng)治力量。在夏桀和商湯的地盤之間,有葛、韋、顧、昆吾幾國,其國君都是夏桀的親信。商湯要推倒夏,必須先鏟平這幾個國家。做菜下調料有先后之分,討伐敵對國同樣如此,伊尹很快列好了一個征討次序,要商湯按照由近及遠、由弱及強的次序,攻打那些甘做夏桀羽翼的國家。
商湯聽取了伊尹的意見,沒過多久,雄赳赳的商湯大軍就聚集到葛的城下,葛就在商的都城附近,實力甚小,在商面前毫無招架之力。商湯征討葛的理由是,葛不祭祀祖先,破壞了禮法。這個理由在當時確有一定的號召力。商湯很聰明,哪怕是征戰(zhàn)之中,也不忘秉持仁義之道。商湯讓人給葛的百姓送去食物,又命人幫助葛的百姓耕種。他使葛的百姓相信,商湯并不是針對葛的民眾發(fā)動戰(zhàn)爭。與此相反,葛的統(tǒng)治者葛伯,就有些不明智了。葛伯被商湯激怒了,他命人從民眾手里搶回商湯送予的食物,那些不肯交出食物的,格殺勿論,包括兒童。百姓是最現實的,葛的人很快就在商湯和葛伯間做出了選擇,商湯沒費多大力氣就打下了葛。之后,韋、顧、昆吾也相繼被商湯所滅。
廚師在呈上一盤菜之前,都會親自嘗一下菜的味道,看咸淡是否合適,而商湯推翻夏朝同樣需要類似的試探。幾個地盤占下來以后,商的實力變大了,商湯曾想趁熱打鐵一舉將夏桀拿下。但伊尹卻不這樣認為,而是建議商湯不要去向夏桀上貢,以便刺探夏桀和其他諸侯的反應。商湯答應了。不進貢就意味著不臣服,見商沒有按時進貢,夏桀果然火冒三丈,他當即向屬國發(fā)去命令,要它們速速調集兵力討伐商湯。伊尹見此,忙要商湯向夏桀謝罪,夏桀知道在這個時候真打起來自己也未必占到便宜,便接受了商湯的謝罪。這樣一來,那些尚拿不準主意是否要繼續(xù)跟隨夏桀的諸國,便清楚了夏的虛弱。良禽擇木而棲,第二年,商湯依然沒有向夏桀上貢,夏桀再想調集各路諸侯討伐商湯,就已經沒有人響應了。就這樣,商湯一舉扳倒了夏桀的王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商朝。伊尹在商朝建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將“以烹飪之道治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當商湯坐在了天子的寶座上,伊尹也成了德高望重的宰相。做了宰相后,伊尹的治國才干有了更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整個商王朝都成了伊尹的“大廚房”,他權衡利弊、寬猛相濟、審時度勢,一如在廚房里選擇食材、搭配調料、把握火候。伊尹成就了商湯,商湯得成了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君主之一。在和伊尹共同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日子里,喜歡美食的商湯似乎也領略到了“治國如同做菜”的道理。商湯也成就了伊尹,他將伊尹由一個普通奴隸一舉被提拔為國家重臣,本身就顯示出非凡的氣度,而在霸業(yè)已成后,商湯也沒有“狡兔死,走狗烹”,他一如既往地信賴伊尹,仰仗伊尹。一個好食客需要有開闊的胸懷,才能嘗遍八方美食,一個好的治國者也必須有開闊的胸懷,容納各式各樣的人才。
伊尹是大廚出身,一個出色的大廚懂得主動體會食客的心情。一個好的政治家不一定要燒得一手好菜,但他必須要像廚師體會食客心情那樣,細心地體恤民意。好廚子的心里總裝著食客,好君王的心里總放著百姓,好領導的心里也得裝著自己的顧客和下屬。因為,天下就是一桌龐大的宴席,君主和臣子就是大廚,他們這個團隊的主要目標就是讓“人民”這個食客吃飽、吃好,如果大廚和他的團隊一起將食客的東西占為己有,那么,食客們就肯定會趕走這個廚子和他的團隊。同理,與國家治理一樣,企業(yè)員工吃飽、吃好,企業(yè)方可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這對一個企業(yè)的董事長或一國之君也是一樣的道理。
2013年3月29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