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他集自己人生的閱歷,在為人處事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出了“六然四看”的為人處事法則,無論在養(yǎng)生、還是處事中值得我們借鑒。
“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處超然。自處就是自己對待自己,自己怎么樣來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態(tài)度要超然,也就是說,要達觀、豁達。
第二,處人藹然。處人是對待別人,就是說對人要非常的和氣,與人為善。
第三,無事澄然。沒有事情的時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寧靜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事的時候要非常寧靜。如果說自處超然有點淡泊的意思,無事澄然就是寧靜,寧靜就可以致遠。
第四,處事斷然。就是處事要有決斷,不能優(yōu)柔寡斷、猶猶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說得意的時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時候要泰然處之,別把它看那么重。
這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個然,不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人生觀嗎?是不是很有道理?
還有“四看”。這“四看”,其實也很有意思的。看什么?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對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了,或者處于順境了,這時就要看你的襟懷,夠不夠豁達,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養(yǎng),能不能寵辱不驚。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所謂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問題,就要看你的識見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該去就去,該留就留。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這四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對人生、對社會很透徹的了解和把握。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層面中來講的,因此叫做哲理養(yǎng)生。
這“六然”凝結了思想家的情懷和修養(yǎng),是修身的格言,它不僅對于普通百姓修身養(yǎng)性意義非凡,更對于那些得意忘形之輩得以警戒。
而“四看”是識人的法則,古語云:“人是一堆肉,識也識不透”,然而王老夫子把人隱性的“人性”顯性化,幫助人們看透人的本性,為人們交友提供借鑒,這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