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發(fā)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孩子越來越不愛和自己說話了。當父母想問孩子什么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愿意和父母說,父母有時候很難知道孩子的想法;回到家里面,孩子也是進屋就把自己房間的門給關上了;甚至當父母追問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回父母一句“你煩不煩??!”等。這時、父母會明顯的感覺到孩子疏遠自己了,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又拿孩子沒有辦法。
良好的溝通是有良好親子關系的第一步,那當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時候,父母要審視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方式出了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親子關系中良好的溝通源于父母的傾聽。在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只顧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者讓他們閉嘴,長期發(fā)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們也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想法,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要盡可能的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認真的聽孩子講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講話,孩子有被尊重和鼓勵的感覺,就會很愿意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家長和孩子交流時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沒有人喜歡被命令,所以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平等相處。比如:“把杯子拿過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過來”這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托。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yǎng)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jié)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父母無條件的信任孩子有利于父母更好地和孩子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huán)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yōu)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家長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每個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加入攀比之風,那自己就要以身作則。“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了,你還什么都不會,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去年讀一年級以來,數(shù)學從來沒考及格過,將來你可別這樣。”讀大班的小菲現(xiàn)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父母這樣做不僅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系制造難題,也會在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和孩子溝通時要多說“雖然”,少說“但是”。“你是比以前努力,但是成績提高不多”,就會用后句否定前句,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會想:“既然努力沒用!那以后不努力了”。如果說“你比以前努力多了,雖然成績提高不多”。用后句突出前句,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自己進步的認可,增進孩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