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晚輩——自己的兒女。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里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同樣是血緣,為什么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 宰我走了以后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一個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們都手里懷里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后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么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后,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里。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么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yè)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 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后,有時跟父母會發(fā)生沖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并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么,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墩撜Z·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么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跟同事要怎么說話,跟朋友要怎么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么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么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fā)發(fā)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好話要好好說。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堅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么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xù)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么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于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沖突屬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xiàn)在做個統(tǒng)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沖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