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這個世界上其實不存在簡單的黑與白,更多的是中間的灰色地帶,是從淺灰到深灰的漸變。我們的文化形態(tài)不應該把“一元化”作為它強大的標志,多元共生才是一種真正健康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其實不存在簡單的黑與白,更多的是中間的灰色地帶,是從淺灰到深灰的漸變。我們的文化形態(tài)不應該把“一元化”作為它強大的標志,多元共生才是一種真正健康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的文化怎么樣的狀態(tài)是最好的?就是它仍然能拓展,能吸納,能發(fā)展,能包容。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論語》到今天為什么能活著?是因為它仍有很多生生不息的元素在我們身上體現(xiàn)?!叭龂睘槭裁茨茉诮裉熳鳛殡娮佑螒虮荒敲炊嘈『⒆酉矚g?說明它作為一個概念大家仍然喜歡它。所以我認為不存在哪一方和哪一方嚴重的沖突,那其實都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易中天 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是君子能夠獨善其身,小人也能夠自得其樂。 這里的小人不等于卑鄙者,我指的小人是普通人、平常人、正常人。 我們中國道德評價有個很壞的東西,就是一定要把人分成好人與壞人、善與惡。我贊同你剛說的那個“中間地帶”。其實君子與小人都處于中間地帶。兩端是什么呢?兩端最高的那個是圣人,圣人的等級比君子高,最低的那端是惡人,圣人和惡人是極少數極少數。大量的是中間地帶的普通人、尋常人。那么這種中間地帶的人就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是去讀《論語》,把自己變成一個君子——君子只能獨善其身,我是這樣理解的。 但是,我發(fā)現(xiàn)社會中有一些以君子自居的人,老要對別人進行道德譴責。他以道德高尚者自居,自稱是有道德潔癖的人,自稱是道德完美的人。這種人其實跟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遙。這是一部分人,他可以做君子,因此他可以獨善其身。如果你自律,那么有些不道德的事你可以不做,一些品位低下的舉動你可以不做。你自律是可以的,但是你要知道大多數人是“小人”,是一個普通人。 我有尋常的七情六欲,我也要犯點錯誤,甚至我可以干一些大家認為不太“那個”的事情。我認為一個真正的、健康的、民主的、法制的、人權的社會,小人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他能夠自得其樂,因為在法制社會你不能妨礙、傷害別人的自由和權利。比方說,我出去以后我是個君子,我衣冠楚楚,那么作為一個小人我隨便一點,我回到家里光著身子礙著誰了? 于丹 易老師這么說,是把小人還原成一種很蓬勃健康的尋常人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