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著名文化學者于丹攜新書《人間有味是清歡》在北京言幾又書店與廣大媒體見面。這是于丹暌違三年后,對于人生、文化、社會、生活的再度思考。
于丹表示,如果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是千年前的蘇東坡在經(jīng)歷人生幾度起伏之后的體悟,多少帶有些消極避世的況味,那么,自己以此來作為新作的書名,同樣也是在記錄自己一路走來所體味到的生命真意。不同的是,她所體味的“清歡”則是一種遵循本心、回歸清朗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她在書中寫道:“人間有味是清歡,所有含蓄婉轉(zhuǎn)、深沉內(nèi)斂的事物,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沉淀,洗盡鉛華。如果有一天,當你踏遍歲月千山萬水,嘗遍世情風霜百味,依舊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則為真正的樸素,真正的清歡?!?/p>
相較于以往作品多關(guān)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對生命的意義,在新作《人間有味是清歡》中,于丹緊密聯(lián)系個人成長經(jīng)歷,從生命、成長、幸福、閑情、行走、流年六個部分與讀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一本書、一杯茶、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個節(jié)日……在她的筆下都被賦予了生命,故事鮮活溫馨又富有哲理。
1
人到中年,才知道清歡的味道是什么
記者: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本書是如何寫就的。
于丹:“人間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一首詞《浣溪沙》里面最末的一句,是他在被貶黃州之后,第四年遷到汝州的時候?qū)懙?。只有人到中年,才知道清歡的味道是什么。繁華過盡之后,你才知道人世間會有很多的跌宕起伏,會有很多事情并不盡如人意。但是老子《道德經(jīng)》里面說得好,“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比四兀堰@種“無事”也當做一種事情去過,然后人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人間至淡的味道,你才能回味出它的真味、雋永,這是一種生命的成長。
《人間有味是清歡》寫的都是拉拉雜雜很瑣碎的心得、感受,特別淡的故事。人終究是要過自己的日子的。比如我一開篇寫臺灣的王先生,我在奧克蘭認識的大商人,他們夫婦倆為了在家里給我做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提前三天飛回臺灣。這碗牛肉面他們沒有用任何幫忙的人?;厝ヒ估锞烷_始炒配的酸菜,要用冰糖腌起來,提前兩天買牛骨,燉骨髓湯,要把湯吊得濃濃的。提前一天去買牛的板筋,要把筋燉得爛爛的。然后當天開始燉牛肉。我去了先生給我調(diào)咖啡的時候,太太才開始下面。折騰了三天,不過為了一碗牛肉面。其實這是我今天蠻懷念的那種生活方式。
我是北京長大的孩子,我是在我姥姥家的大院里面長大的,所以我小的時候過的日子,充滿了老北京樸素的人情在手工中傳遞的溫暖。比如我姥姥包點粽子,我跟表妹就要給別人家送,煮盤餃子,那個時候覺得一盤餃子自己家里吃,這是吃獨食,是不地道的,沒人監(jiān)督你,也不可能自個家吃第一盤餃子,肯定給別人送去。別人家哪怕給你抓把花生、瓜子你也都會端回來。這么多年,城市化的進程讓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是人跟人的關(guān)系,有的時候因為匆忙就會冷落、疏遠了。我常常想起小的時候這種溫暖的記憶,在今天看起來這就是人間的清歡。
我記得那個臺灣王老板說:我們生命中大部分時光過去了我們就不再想得起來了,我今天之所以做了這樣一碗牛肉面,就是讓你記得,今天你坐在我家的陽臺上看夕陽,看夕陽怎么一點一點暗下去。而那個牛肉的香氣,剛剛切的水果的香氣都繚繞在你的身邊,那種色彩、那種溫度、那種氣息、那個時刻,這是鐫刻在你生命里的。
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們都去追求轟轟烈烈的成功嗎?我們都去追求一個頒獎的時刻,一個掌聲雷動的時刻嗎?那些東西太稀罕了。我們能夠記住的時刻,大概就是人間的清歡。但是這點清歡能不能跟生命結(jié)緣,你自己是不是能把生活“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把那點小小的味道調(diào)出來。
這本書的結(jié)束用的是我跟星云大師的一個對話。我第一次去佛光山的時候就是這樣,星云大師請我吃飯,上來第一道是白瓷罐里面濃濃的菌子湯,怎么會有這么香的湯呢?星云大師淡淡地說,沒有什么特別的,我們出家人既不煎炒烹炸,也沒有濃油赤醬,無非就是幾種菌子而已。我說不可能啊,菌子怎么可能這么香啊?他說我們出家人有的是時光,用時光把食材本身的味道調(diào)出來就是如此。別看這四五種菌子,從昨天晚上就要吊這個湯,要隔多久,快在融化的時候再放一種,這樣一直到臨出鍋前,炒一把白芝麻,把它研碎了,再把它湯的香氣一下調(diào)出來,這里絕沒有味精,也沒有濃油赤醬。那個時刻我突然特別感動?,F(xiàn)在這個快餐時代,我的學生很多都是20幾歲,30出頭,就是蠻拼的年紀,都是要吃快餐的,手里抓著快餐,一律都是炸過的,都是撒辣椒的,我們的味蕾為什么會很粗呢?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的日子過得太快了,太忙了,太趕了。我想,在忙碌的日子里,我們怎樣還能感受到人間的清歡,所以我愿意把我經(jīng)歷一路的小故事都記下來,這里面沒有什么大道理,無非是用故事跟大家分享。
2
能夠活得真誠就足夠好
記者:這本書記錄了您生活中的感動,也有人認為還是屬于心靈雞湯的范疇,您自己怎樣認為?您覺得這本書想帶給讀者什么?
于丹:我只是記下來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一些內(nèi)心的感受,就想拿出來跟大家說說而已。這不是一定要讓大家接受什么,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朋友圈里經(jīng)常發(fā)歌,我發(fā)的一首歌可能是我特別喜歡的,你不喜歡,你可能聽了30秒,不喜歡就可以關(guān)上,不用再聽完了。如果非常喜歡,你可能收藏下來,自己又重新調(diào)出來聽。今天就是產(chǎn)品這么豐富的時代,起碼我自己對于自己的作品不抱任何期待,就是我一定要傳遞什么,你一定要喜歡它嗎?刻意地取悅也是一種功利,對我來講,能夠活得真誠就足夠好了。
記者:2015年您有什么具體的計劃?還是很忙碌到各地演講,開各種講座嗎?這種忙碌的狀態(tài)跟清歡沖突嗎?您追求的清歡是不是難度更大一些?
于丹:2015年,新常態(tài)就是要告訴大家我是北師大一個教書的,你們?nèi)绻ヂ犖业恼n,一定會在本科生的課堂上看得見我。再有就是我還有一個家,家里面我老媽快90了,身體挺好。我孩子10歲了,小學的高年級其實功課也很吃勁。這個時候我陪他們是最重要的事。
我的時間還是緊張的,因為有一些會議,有一些講座是必須要去的,是推不開的。所以我有的時候真的早上起大早趕飛機、趕高鐵就去,下午講完當天就要趕回去,這個過程里面確實有忙碌,而且這里面有一些是你不得已的。但是,忙碌跟清歡一定是沖突的嗎?也不是。我很多時候出去坐高鐵,坐高鐵的時候我就要帶著咖啡,帶著茶,帶著書,帶著日記本,帶著音樂,往那兒一坐,一直到下車之前,我該寫可以寫,該聽可以聽,該看可以看,就是這一段旅程,看看窗外你就知道世界有多大,看看書里,你就知道人性有多深,很大的世界和很深的人性,交相輝映。
一天一個朋友突然發(fā)給我谷村新司的歌曲《星》,聽著這首歌,你就會覺得,在那種遼闊的原野上,星光燦爛,伴我獨行,那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時候這么行走。但是今天大千世界你難道不是這樣的行走嗎?所以老歌入心的時候,陪你一段旅程,也許就是在音符之間清歡油然而生。雖然你下了車就得忙,但是忙完了上了車,清歡還是會回來的。
3
誰不進入新媒體時代,誰就意味著被淘汰
記者:現(xiàn)在很多專業(yè)作家進入了大學做教授,您怎么看這樣的現(xiàn)象?他能給學生什么樣的營養(yǎng)?對學生有什么樣的好處?
于丹:作家進大學當教授,我想說北師大有特別驕傲的一位作家,莫言。
我是覺得,一方面能夠把書寫得很好的人,一定是因為他的生命足夠遼闊,然后他有某種表達。所以他帶給學生的首先一定不是表達的技巧,而是他生命的寬度。當我們?nèi)巳硕荚谡f養(yǎng)生、看生命長度多久的時候,有一些真正的作家,他們給出的是生命的寬度,是另外一個維度和想象。這些人帶著寬度回來,對學生一定有益。
第二,不是說有名作家教,學生就一定出更多的名作家。曹丕在《典論·論文》里面曾經(jīng)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為強以致?!m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彼源笞骷?guī)降?,手把手教也不一定能夠教得出來作家,作家這件事情,第一,取決于他對生活的誠意和勇氣。第二取決于他的悟性。第三,有了誠意、勇敢,有了悟性,他還真的有一種文字的緣分,有的孩子真有文字的緣分,文字他的手里是有質(zhì)地的。幾條都遇在一起才是好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遇到好作家,可能會給他一個生命的點化,這不是決定性的。但更多作家進入大學,無論如何對大學生是個好事。
記者:最近文化界很熱鬧,既有網(wǎng)絡(luò)作家的火爆,也有于正和瓊瑤之間侵權(quán)的糾紛,這肯定不是一種清歡的味道,想問您一下,結(jié)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常態(tài)的概念,文化界的新常態(tài)會是怎樣呢?是這樣熱熱鬧鬧的?還是會進入清歡的狀態(tài)?
于丹:這是一個好問題,你看文學史上有一句話,叫做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我自己的成長也是這樣,從小被限制著說只能喝水的孩子,長大以后首先喜歡的一定是濃郁的味道,剛剛放開能喝可樂,能喝咖啡的時候覺得這是最有趣的。再往前走你才會喜歡清茶,才會重歸于平淡。所以中國的文藝界,因為我們過去經(jīng)歷過萬馬齊喑,經(jīng)歷過“文革”后期的噤若寒蟬,那種一言堂,沒有任何人敢出來說話,然后到了網(wǎng)絡(luò)的表達時代,人人皆有話語權(quán)的時候,突然從清水遇見咖啡,你一定會沉浸于濃郁的味道,那個時候清茶不足以滿足你所有的好奇心。所以我覺得今天的網(wǎng)絡(luò)上有這樣那樣的表達,有這樣那樣的官司,有人憤怒,也有人是攻擊,也有人委屈,所有的這一切其實就是放開的滋味,對于一個泱泱大國,對于一個盛世的時代來講,能夠有越多元的聲音去自主表達,那它就是一個真正的盛世氣象。如果不經(jīng)歷絢爛至極,我們誰會甘心歸于平淡。所以我知道新常態(tài)在未來一定使中國人變得更加心平氣和,更加愿意從心底的善意去揣度別人。從社會的狀態(tài)到文化的狀態(tài),我們都會經(jīng)歷過這么一番熱鬧,也許現(xiàn)在的熱鬧還不到過去的時候,絢爛時且自絢爛,到平淡的時候,自然會有清歡。
記者:您是一個教傳播學的老師,您會在課堂上講一些關(guān)于媒體的流變嗎?包括現(xiàn)在方興未艾的新媒體。您對新媒體有什么樣的觀察和理解?
于丹:新媒體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的工具,是一種載體,它本身其實就是革命性的思維。就是我們不是用新媒體作為工作的方式,而是以新媒體進行生活?,F(xiàn)在,誰不刷屏看朋友圈,誰每天不用新媒體跟大家交流?。吭趥鹘y(tǒng)的媒體里,我們?nèi)巳硕际切侣劦慕邮苷?,是話語的跟從者,但是在新媒體里,我們?nèi)巳硕际切侣劦陌l(fā)布者,我們?nèi)巳艘捕际窃捳Z的引領(lǐng)者。所以新媒體是什么呢?其實它是給了一個公民自主權(quán)力某種意義上的最大的釋放。我是一直喜歡在媒體中看到時間軸上的流變和空間軸上的鏈接,就是在世界各國還有什么同類事件的鏈接,這一切在新媒體的時代特別容易實現(xiàn)。新媒體是一種革命,我們現(xiàn)在不是自己接受不接受新媒體,而是誰不進入新媒體的時代,誰就意味著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