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除了職務上的層級差別之外,其實你與老板之間,只是角色扮演的不同,有不同的職責,對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認知或看法,也會有盲點存在。
總是有些時候,你發(fā)覺老板并沒有詳細了解全部的事實,因此對于情勢的判斷過度樂觀,低估了可能的風險;你聽到不少顧客的抱怨,認為公司有必要改變某些作業(yè)流程,否則將嚴重流失客源;你想到過去曾經有過類似的成功案例,所以你相信這一次的提案一定可行……
這些種種的情況,讓你覺得有話要說,更需要讓老板聽到。 “老板與屬下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兩個同樣會犯錯的人彼此相互依賴?!惫芾泶髱熂s翰?科特說道。除了職務上的層級差別之外,其實你與老板之間,只是角色扮演的不同,有不同的職責,對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認知或看法,也會有盲點存在。 通常高層的主管比較偏重大方向的思考,缺乏對于細節(jié)的了解,因此在做決策時很容易忽略執(zhí)行面的困難或是阻礙。更何況,當老板的想法或是決策有所缺失,倘若你什么都不說、不去說服老板,其實只會讓自己的工作陷入更困難的境地,甚至無法執(zhí)行,最后仍是你自己去承擔失敗的后果。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說服老板就是你不可逃避的責任,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工作能更順利的完成。而你必須認知到,說服的目的不是要對方完全接受我的想法,而是共同協(xié)調出雙方都可接受的答案。 如果是這樣說服,那就錯了 以下便是一般人在說服時常犯的錯誤: 1在過程開始即堅定陳述自己的立場。 我們常認為說服老板就像是商業(yè)談判一般,以為在一開始時就應當堅定而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在過程中不斷證明自己想法的正確性。然而,在面對老板時,這種強勢的態(tài)度常常卻容易引起反效果。 專家建議,最好不要采取直接的方式,對著老板說:“我覺得……,我們應該……”,而是應該運用假設性的說法:“如果……,也許可以……”“有沒有可能……”。采取建議性的態(tài)度,比較容易為老板所接受。 2說服是單一事件。 說服是持續(xù)性的動態(tài)溝通過程,而非立即可獲得解決的單一事件。說服不僅發(fā)生在你與老板之間幾小時的面對面討論而已,還包含了準備、發(fā)現(xiàn)、以及對話的過程。準備的過程除了你必須搜集相關資料支持自己的觀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進行說服之前,你必須從各種角度去測試自己的想法:這會對其他人有什么影響?我的說明是否有不足的地方?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方法?老板對這樣的想法會有什么樣的質疑? 此外,在說服之前,你也必須花費一段時間透過各種可能的對話機會或是觀察,試著了解與發(fā)現(xiàn)老板的真實想法:在工作中他最優(yōu)先考慮哪些事情?他必須顧及到哪些層面?他的思考模式又會是什么?在說服時你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切入點,更容易打動老板的心。 另一方面,老板也需要時間做全盤考慮,有些問題并非是一次的討論就能決定的。自我發(fā)現(xiàn)是最有效的方式,你必須給老板一些時間自行得出最后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