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感恩,狹義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nèi)在的品質(zhì),屬于魂,感恩是孝的體現(xiàn),是人外在的品行,屬于形。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tài)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yǎng),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后來父親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后母常虐待舜,后來連父親也討厭舜。每當父母發(fā)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可當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顧時,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nóng)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后來,堯帝發(fā)現(xiàn)并提拔了舜,讓舜協(xié)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干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后,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干,而且是個大孝子??梢姡研⒂H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并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nèi)容。
春秋時期強化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chuàng)建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chuàng)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diào)“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fā)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tǒng),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鄉(xiāng)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禮法規(guī)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zhàn)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yǎng)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滴趿荒辏?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滴踹€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采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jīng)》是國家規(guī)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jù)。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朱熹是后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嚴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后)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guī)范。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認為:“父子之道,天性也?!币馑际钦f,父母培養(yǎng)教育子女,子女奉養(yǎng)父母,這是人類一種天性。又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边@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種表現(xiàn):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誠敬的心情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時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過世時以最哀痛的心情來料理后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tài)度來追思父母。這五方面做到,才稱得上是能侍奉雙親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體現(xiàn)了人的孝親的圣潔本性。
中國人講孝,既重贍養(yǎng),也重視心里關懷和內(nèi)心愉悅。在有些人看來,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從經(jīng)濟物質(zhì)上養(yǎng)活他們,使他們吃穿不愁,也就算報答生育之恩了??鬃硬煌膺@種觀點。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強調(diào)“敬”,認為僅僅“能養(yǎng)”是不夠的。所以,孝敬父母應在既養(yǎng)又敬上下工夫。在家不僅應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減輕父母家務負擔,而且應從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jīng)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讀書或工作,經(jīng)常寫信或電話匯報情況,或經(jīng)?;丶铱纯矗馊ジ改笒煨?。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自古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經(jīng)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guī)范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yǎng)與覺悟。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開展感恩教育是對孝道文化最好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