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進行各種家庭、團體、個人的心理療治和潛能開發(fā)的過程中,我不斷深刻感覺到,一個成年人的潛能發(fā)揮程度,一定和他內(nèi)心的某種安全程度有關,安全度高的地帶,潛能就會發(fā)揮更好,而安全度低的地帶,潛能就會不能自然地發(fā)揮。
而一個人內(nèi)心最基礎的安全感則是來源于生命的初期。
一個正在學習爬行的孩子,他會不停地向前爬爬再轉過來看看媽媽,如果媽媽還在他身后,并且眼睛充滿了關愛地注視著他,他就放轉過頭放心地向前爬去;而倘若當他轉過頭來,發(fā)現(xiàn)媽媽不在了,或者媽媽正忙于和其它人的對話而沒有關注到他,他很可能會哭,讓媽媽再次關注他;如果還是得不到,他也許會轉過頭爬回來,直到再次得到媽媽專注的陪伴的時候,他才會重新向前爬;而再次的爬行中,如果他再次的回頭中又看不到媽媽,他會更加著急地哭著或者爬回來,等到媽媽來理他;繼續(xù)這樣下去,在后面的爬行中,他會不停地轉過頭來看看媽媽還在不在。
由于對媽媽的擔心,不能夠讓他很好地全心全意地去面對他自己的成長,而是不斷回頭確認媽媽對他的愛和關注;如果總是得不到,也許這個孩子會傷心地停在原地,不斷地找媽媽,不再做自己要學習的爬行,或者他可能覺得這種不斷的確認和等待讓他過于地痛苦,于是忘記對媽媽的需要,自己去玩,然后不再相信媽媽,對于媽媽的表現(xiàn)和話語充滿不安全感,同時行為上表現(xiàn)非常固執(zhí)、甚至有暴力傾向!
對于每個個體生命來說,對于親情的安全感是他探索外部世界基礎的需要。而安全感來自對于愛、被關注、被理解的感受!感受不到足夠的愛,孩子便不能夠具備足夠的安全感去把注意力放在真實的自我成長和關系建立上!
同時,一個和父母沒有良好關系的孩子,又會因為在最早期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上的失敗、以及心理上安全感的缺失,在將來影響到成人后與周邊環(huán)境以及各種人際之間的關系、甚至各種自我認知。
也很難有真正的社會歸屬和角色定位;或者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上,無論別人外在的評價如何,自己很難有足夠的成就感和快樂感!所以,現(xiàn)在的社會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很多的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事業(yè)有成、有房有車,卻在內(nèi)心充滿了空虛和不知名的渴望;或者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在外人眼中的美滿家庭,先生能干、妻子賢惠、孩子優(yōu)秀,但是卻經(jīng)常坐在家里沒有家的感覺,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
在心理學上說,孩子早期的家庭互動關系,五六歲以前,甚至三歲以前,對于孩子的性格模式和成人后的各種人際關系的狀況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這些形成的潛意識的認知,如果在孩子還沒有最后成年的時候進行調(diào)整,相對會花費比較少的精力,然而如果當孩子成人之后進行調(diào)整,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了。
在我的咨詢和培訓經(jīng)驗中,經(jīng)常清楚地看到:
同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八九歲的孩子身上可能一年就能解決,而對于一個成人來說,化解十年都未必能化解得那么順利;
一個三歲孩子的情緒發(fā)泄和處理可能只要幾分鐘,一個成人幾個月也緩不過來,還影響其它的事件;
一個十歲的孩子和同學矛盾問題的認知,一刻鐘就可以搞清,一個企業(yè)高管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感受個大概;
甚至有些問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兩句話就解決了,但是對于成人來說,可能需要解決許多衍生出來的其它的問題,才可能碰觸到核心問題。
因為對于成年人來說,從小沒有解決的問題模式已經(jīng)派生出了種種的思維模式,在后來的成長經(jīng)歷中,會定向選擇吸收周邊信息。也就是說我認為這個事情是怎樣的,我就會選擇和這個觀點相關的事件和結果來應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說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家庭關系中得到一個結論,認為“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好人的”,換言之,“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對我好!”
成長之后,他會不斷注意關系中互相傷害的事件和結果,來證明我的這個結論是對的,而對于相互之間的寬容、退讓容易選擇性忽略或者遺忘。
隨著年月的增長,這些選擇性吸收的信息慢慢就像一層層的盔甲包裹在最初那個簡單的問題之外,讓這個簡單的問題看起來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巨大,甚至讓周圍的人感覺很難探討。
所以要解決最初那個“我需要被關愛”的問題,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褪去問題外面層層的盔甲,需要的時間自然就長很多!
如果能夠從孩子開始,就給與每個生命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那孩子和我們會一起少走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