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經濟整體表現好于預期,GDP增速為6.9%,高于2016年,也是近幾年來的首次“提速”,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周期?
1月31日,在深圳召開的“馬洪基金會問勢2018理事報告會”上,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fā)研究院院長樊綱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可以說2016年下滑探底,現在的問題在于探底之后是否能馬上反彈?有人開始談論‘新周期’,但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國經濟還會在底部徘徊一段時間?!?
樊綱指出,中國經濟要處理的問題還沒有處理完,尤其是過去十多年里兩次經濟過熱造成的后遺癥。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杠桿過高等,樊綱表示,這些問題屬于典型的周期性問題,是經濟周期低迷階段清理過熱的市場出清現象,并不能將其簡單歸為長期結構性因素。
中國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通常是“軟著陸”,它的好處是不出現危機,壞處是所花的時間長。樊綱表示,從2011年開始,中國GDP增速開始正式下滑,下滑了6年,現在看來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主要就是清理過剩產能、僵尸企業(yè)。
“從這個角度看,對于2018年、2019年的預期,我不同意現在經濟就進入新周期這個說法,L走到了底部,但仍然會波動,今后幾年的增速基本在6.5%到7%之間,但對在底部徘徊的波動不必太敏感,要有一個容忍度。”
樊綱進而提醒,市場經濟的很多功能往往是在調整期才體現出來,比如優(yōu)勝劣汰,過熱的時候不存在危機,而在低迷期,一個行業(yè)中可能有三四千家企業(yè)的日子都不好過,但產業(yè)總體仍然有10%的增長,說明訂單不再是平均分配到每個企業(yè),而是向一些真正的好企業(yè)集中,行業(yè)重組會由此發(fā)生,行業(yè)集中度提高。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反彈,外界輿論開始“唱贏中國”。樊綱表示,仍然需要冷靜看待中國的問題,尤其是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中國的人均GDP大約為9500美元,美國是57000美元,相差了大約5倍?!岸蒲心芰Α⒔逃芰?、創(chuàng)新體制等等,這些差距才是最根本的?!?
此外,中國還應該正視長期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環(huán)境壓力增大,商務成本難以下降等等?!耙环矫嫖覀円逍训乜吹剿幍牡匚唬硪环矫嬉吹竭@個地位的潛力所在,做正確的事情,把潛力發(fā)揮出來。”樊綱說。
國際環(huán)境方面,樊綱指出,好消息是發(fā)達國家經濟在復蘇,帶來中國外貿形勢的好轉。但美聯儲加息、特朗普減稅以及中美貿易摩擦、投資摩擦等,都將是不確定因素。
“短期內國際市場對中國來講并不是一個大幅增長的市場,如果要想進一步發(fā)展,需要更加倚重國內的新動能,挖掘國內的增長潛力?!狈V表示。
關于新動能,樊綱列舉了更加放松的制度環(huán)境、風險投資、含金量提高的中國制造以及日益擴大的消費規(guī)模等幾個方面。其中關于消費,樊綱指出,隨著代際的更替以及其他導致消費增長的因素,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消費提高,儲蓄降下來,這是中國今后消費增長的潛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