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自己的體驗和我對別人的觀察,真正能玩著干成什么事、特別是什么大事的人,不說沒有,也只能是極少數。口頭上怎么說是一回事,事實上究竟怎樣是另一回事:天下沒有什么成功的背后沒有一番磨難、一番心血、一番痛苦、一番苦熬、一番努力。運氣是有的,天才是有的,但與成功者的人數相比,那是個微不足道的少數,多數人的成功都是用辛勞、用血汗換來的。幾個 “玩” 字,往往還不能 “蒙蔽” 幾個人,最糟糕的是有些描述成功者成功經歷的書、報道或者宣傳,總是把成功的美好、成功者的得意大書特書,似乎一切在他們手中都是那么的容易,而對付出的辛苦卻輕描淡寫,弄得大家都覺得自己因沒那么高的天賦、沒那么多的運氣而自認倒霉,不再有信心去努力爭取成功。我說這有點像賭場老板或 “有獎銷售”的組織者或 “彩票” 推銷員的詭計,總在那里宣傳誰誰誰贏了錢、中了獎,而對多少人輸了錢、沒中彩諱莫如深。如果是 “自傳”,作者為了炫耀自己如何有本事,也還可以理解 (雖然同樣 “可惡”)。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那些旁人寫的宣傳性 “報道”:你究竟是在給大家一個榜樣以鼓勵大家都去努力成功呢,還是告訴大家都別去干事,干也沒用。只有把成功后面的艱辛如實告訴大家,才會有更多的人努力奮進,因為大家都將明白:原來成功也是我們這些平常百姓可以經過奮斗獲得的,而不是少數天才或幸運兒的專利。
經濟學告訴我們,除了像陽光、空氣等大自然賜給我們使我們可以直接 “免費”獲取的東西之外,一切產品都是 “生產出來的”,都是有代價、有成本的。沒有 “投入”,就不會有 “產出” (時至今日,就連“充足的陽光”、“清潔的空氣”都已經變得不付代價難以得到了)。人的能力不同,只表現為 “生產率” 的高低不同,“投入產出的比例” 不同,但并不是無須生產、無須投入,可以不付成本、不付代價?!疤煜聸]有免費的午餐”。你免費吃了一頓,也一定是別的什么人替你付了錢,天上不會掉餡餅。人是好 “占便宜” 的,但所謂“占便宜”,無非是竊取或奪取他人的成果,而那成果本身,仍然是他人勞動的所得。并且,從個人的角度看,即使 “竊取” 或 “奪取” 這樣的事本身,也是得費一番心思、花一番力氣的,得想出一套陰謀詭計,或者使自己強大得足以 “奪取”點什么而不使人能再奪回去,都不是件容易事。從這個觀點看,“選擇”的問題就變成了“你愿意付多大的成本?” 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在不存在 “假冒偽劣” 的情況下,總是 “一分錢一分貨”,付得多,得得多,東西好,反之則相反。只要你愿意出 “高價”,一般說來總能買到好東西。
可以說,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科技知識和理論發(fā)展水平下,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下,一般人,也就是具有平均體力與智力水平的正常人要做成某一件事,都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而成就有多大,就與個人付出的努力有多大相關聯。是否努力,取決于我們自己愿意不愿意,但努力與成就這種 “投入”與 “產出” 之間的關系,卻是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于外在的條件與 “社會評價”,就是說你既不能投機取巧,也不能自己靠 “自吹” 或拉一幫 “哥們兒” 來吹說自己取得了怎樣怎樣的成就。外在條件變了,你的同等努力可能換來更大的成就。比如說改革開放以來解除了許多 “禁錮”,政策環(huán)境也開始鼓勵人們發(fā)財致富,于是我們省了許多 “東躲西藏”、遮遮蓋蓋的工夫,我們費同等的力氣,能夠發(fā)更大的財。再比如現在有了電腦,作家們開始用電腦寫作,不再老牛拉車式地爬格子,一個人在同樣的時間里可以寫更多的書等,這些都屬于 “制度創(chuàng)新” 或“技術創(chuàng)新” 的成果。它使我們的 “生產效率”更高了,但并不是你本人先天的能力比別人高或比過去高的結果。這種努力與成就的關系,就稱為一定條件下的某種 “成就”的特殊的 “投入—產出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