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來指導嬰幼兒教育實踐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孩子一降生,接觸到的是一個完完全全陌生的世界,他們感知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就是適應人間的生活,領(lǐng)悟人類的語言,模仿人們的行為,觀察周圍的萬事萬物。只要醒著,他在生活中就時時、處處、事事在進行學習。生活給他什么,他就習得什么。
生活中給他媽媽,他就慢慢認識媽媽;生活中給他音樂,他就漸漸喜歡音樂;生活中教他認物,他就認識越來越多的物品;生活中聽各種話語,不久他也就咿咿呀呀地發(fā)音、學話??當然,生活中也可給他文字,讓他看,讓他聽,他的腦子里就會慢慢印入這些文字的圖像、聲音和意義。所以生活游戲識字閱讀就是“環(huán)境濡染”式的識字閱讀教學。
我們說嬰幼兒的生活就是教育,同時還要認識到,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嬰兒。因為對嬰兒來說,專門的課堂,固定的教材,系統(tǒng)的傳授,一章一節(jié)的講解訓練和鞏固,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幼兒雖然也需要上課學習,但這不是主要的學習形式。嬰幼兒的注意大都是生活中的無意識瞬間注意,生命的最初幾年獲得的一切感受、知識和行為,都是在瞬間注意中積累而成的。所以也可以利用嬰幼兒的無意識瞬間注意,像看口形、聽語音、發(fā)語音、解語義而習得口語一樣,逐漸積累文字印象。因此,生活游戲識字閱讀也是“感知積累”式的識字閱讀教學。
怎樣才能更好地引起嬰幼兒的無意識瞬間注意呢?怎樣才能使他們萌發(fā)出初級的有意識注意呢?最好的辦法是要讓注意的對象鮮明化、活動化、情緒化,而這就要靠活動游戲了。因為活動游戲最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激發(fā)他注意、記憶和領(lǐng)悟。嬰幼兒識字、背兒歌、背古詩、讀句子的興趣,開始主要不在文字的含義和內(nèi)容上,而在外部的活動形式上。如果生活中用游戲方式教字,他會情緒飽滿地看、聽,獲得較多的印象和領(lǐng)悟;相反,如果不用游戲活動,而是機械地要孩子認讀,他必然關(guān)閉“注意”這扇門戶,進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獲得的不是對文字的興趣,而是“討厭識字”的體驗和感受,那么早期識字閱讀就起到相反的作用,獲得相反的結(jié)果(負效應)了。所以我們在提倡嬰幼兒識字閱讀的同時,要堅決反對錯誤的、強制的識字閱讀教學法,反對“小學化”識字閱讀。生活游戲識字閱讀就是不同于定任務、定指標、定進度、“四會”同步、一次鞏固的“小學化”識字閱讀,而是“活動游戲”式的識字閱讀教學。 “環(huán)境濡染”“感知積累”“活動游戲”等嬰幼兒識字閱讀教學,是人類
文化生活的重大發(fā)展,是教育科學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是識字閱讀教學新的里程碑。對開發(fā)人的巨大潛能,提高民族人口素質(zhì)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當今世界還有10億文盲困擾著現(xiàn)代文明,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1.8億,還有更多的15歲以下的等待脫盲、識字讀書的兒童。文盲多、
文化素質(zhì)不高是影響我國人口質(zhì)量的嚴重問題之一。為了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為了我們民族的繁榮昌盛,同時也為了世界的文明進步,我們必須面對巨大的文盲群,向
文化之光尚未照射到的角落挑戰(zhàn)。在人類文明的這一進軍中,我以為早期識字、提前閱讀將可能建立卓越的功勛。
很多人一聽說嬰兒在說話前就能識字,三四歲即可脫盲而進入閱讀,就感覺在聽天方夜譚一般;也有人懷疑:說這話的人荒謬到該送精神病院了吧!更有人說:即使嬰幼兒能夠識字閱讀,那也只是強迫他們死記硬背,是摧殘幼小的心靈,是決不可取的??但等到有一天,他們親眼看見“小不點”不僅能十分熟練流暢地識字讀書,而且快樂活潑、輕松自如時,他們又迷惑了:莫非他真是神童?
即使是那些“識字嬰兒”的父母,大多也是在無意中影響著孩子,接著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貝竟會識字的。他們在大驚大喜之后,仍不免疑慮重重。
然而,世上不合“情理”的事未必不合情理,整個科學史的發(fā)展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進程總是在打破常規(guī)中前進的,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例如統(tǒng)治了幾千年的“地心說”,總說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不是被哥白尼、布魯諾等人倒過來了嗎?“日心說”使人類正確認識了太陽系。又例如在中國漫長的歷史年代里,曾以“三寸金蓮”為美女的重要標志,認為裹著“三寸金蓮”的女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飄逸動人,簡直美極了。這種病態(tài)美學和摧殘婦女的腐朽觀念,不也早就成了歷史的笑柄了嗎?
現(xiàn)在人們總以為漢字難學,認為嬰兒認物易而識字難,說話易而閱讀難,所以孩子理所當然是認物、說話在先,識字、閱讀在后,等上小學再去識字、讀書才是天經(jīng)地義的??墒窃絹碓蕉嗟膶嶒灪湍切┮蚩茖W早教而培養(yǎng)出的早慧兒們卻反復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鑒于漢字的基本特點和嬰幼兒特殊的認識規(guī)律,識字的最佳期在1~4歲,認物、識字幾乎可以同時起步,說話、閱讀能夠并行發(fā)展。只要教育得法,孩子就會在毫無負擔和
壓力的情況下,通過兩三年時間,像掃除自己的“人盲”“物盲”“語盲”“行為盲”一樣,不知不覺脫掉“文盲”帽子,把它丟到太平洋里去。按照國務院規(guī)定的掃盲標準,城市人口識字兩千、農(nóng)村人口識字一千五就是脫盲,現(xiàn)在僅我研究中心指導下如此成長著的孩子就數(shù)以千計。而且早期識字閱讀還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知識的豐富、智力的發(fā)展和許多優(yōu)良性格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對他們?nèi)姘l(fā)展和充分發(fā)展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假如到了7歲上小學再去識字,那不僅負擔很重,而且會嚴重地拉了兒童認識發(fā)展的后腿;要是到了青少年再去掃盲,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其所受的損失是一生也無法補償?shù)?。有的人雖然也識一些字,但沒有閱讀興趣和習慣,無聲的內(nèi)部語言更未在早期獲得應有的發(fā)展,因而一輩子也不能真正進入閱讀,連看小說也毫無耐心。這樣的人還少嗎?
當然,早期識字閱讀決不是早期教育的惟一內(nèi)容和主要內(nèi)容,它只是人生奠基教育中多方培養(yǎng)的15個以上內(nèi)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由于文字和閱讀是語言的書面形式和運用,是生活、學習的重要工具,能配合各種教育取得奇效,所以早期識字閱讀仍不失為孩子成才騰飛的一翼,它的意義極大地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盡管如此,為什么社會仍難以接受嬰幼兒識字閱讀這一命題呢?這是有歷史、社會、個人認識等多種原因的。
其一,社會對文字有一種固執(zhí)的迷信。文字雖然是一些簡單的符號,而它顯示的作用卻大得驚人。它能記錄、傳遞不受時空限制的浩瀚無窮的信息,于是人們對它產(chǎn)生了神秘感,進而頂禮膜拜。加之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者實行愚民政策,
文化為少數(shù)人所壟斷,這樣又人為地將文字蒙上了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所以在舊時代,孩子不到8歲,不拜過天地孔廟,是不能“發(fā)蒙”識字閱讀的。舊社會農(nóng)民雖然極端貧窮,但人們也不敢拿字紙做手紙,不然就是褻瀆神靈,罪惡深重。這種迷信文字的社會心理,至今仍有極大的影響,使許多人認為孩子認物是平常的事,而識字閱讀不能輕舉妄動,好像嬰幼兒一識字閱讀腦筋就要壞似的,非得等到上小學后,讓老師進行“正規(guī)化”的“系統(tǒng)訓練”不可,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因此又常常出現(xiàn)幼教“小學化”的現(xiàn)象。
其二,迷信系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這是反對早期識字閱讀的根本原因。有些人以為識字、閱讀與認物、說話大不一樣,神圣到非課堂教學不可;而嬰兒不能上課,幼兒上課極少,當然就不能識字閱讀了。
對嬰幼兒來說,本來生活和游戲就是他們最生動、最豐富、最實用、最有效的課堂,每個時代人類的基礎(chǔ)文明(當今的基礎(chǔ)文明包括識字閱讀在內(nèi))都可以在孩子最初的生活游戲課堂中不知不覺地獲得??茖W家統(tǒng)計,人一生中獲得的概念大約有90%是5歲前形成的。既然孩子能在來到人世間的最初幾年的生活中習得“人生第一難”的語言,認識數(shù)以萬計的事物,又何懼生活中不能掌握兩千來個漢字?傳統(tǒng)觀念中未建立生活游戲這一最佳“課堂”的概念,偏偏要耽誤孩子晨光般的年華,把孩子人生的發(fā)展推遲到小學以后的課堂中去,什么都依靠課堂。有的幼兒園把認識貓、狗、白菜、蘿卜也搬進課堂,似乎人類的知識都是通過課堂教學保存和發(fā)展起來的。認貓、識狗尚且要課堂“武器”,何況認識“圣潔”的文字呢?嬰兒既然絕對不能上課,自然也就絕對無權(quán)識字閱讀了!這實在是遺憾之極!
其三,成人自感識字閱讀很難,誰又忍心用這個難題去折磨嬰幼兒呢? 是的,成人掃盲確實不易,不少成人辛辛苦苦掃了盲,不久又被戴上“復盲”的帽子。即使知識分子新學一個生字,往往查過多遍字典,命令自己記住,也還總是遺忘。這樣的經(jīng)歷幾乎是人人都有過的。所以人們往往畏生字如虎,于是就有了讀書時常常遇到“攔路虎”一說。但人們不知“初生之犢”是不畏“虎”的,嬰幼兒有他們不同于成人的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本領(lǐng),他們有“獲得敏感”“形成印刻”“印象記憶”“情境領(lǐng)悟”“本能模仿”“無選擇探求”以及“活動興趣”等心理特點(這些心理特點在嬰幼兒期以后會逐漸退化),只要遵循這些心理特點,他們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夢游”文字仙宮,喜愛和慢慢熟識那里的“珍珠寶貝”。他們從不會覺得有什么任務、負擔、艱苦、考試之類的
壓力。孩子既然能在雜亂無章的、混沌的語言現(xiàn)象中把母語記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模仿得惟妙惟肖,并把萬花筒般的世界攝入腦海,又怎會感到識字閱讀難呢?
當然,如果用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的方法去教嬰幼兒識字閱讀,即以拼音作“拐棍”,用“系統(tǒng)傳授”“四會同步”“反復聽寫”“及時鞏固”那一套對付孩子,自然就另當別論了,那簡直是自討沒趣。就如同用中學漢語語法課本及其教學模式去教2歲孩子學說話一樣,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呢?教孩子用拼音作識字閱讀的“拐棍”,當孩子識字閱讀尚處于蹣跚學步階段,他能拿得動這根沉重的拐棍嗎?要求剛學步的孩子拿一根粗棍,踉踉蹌蹌地行進,不是人為地增加了負擔和困難嗎?漢語拼音給成人掃盲做拐棍是必要的,但孩子要的是似走非走的“學步車”。孩子學拼音是為了正音、檢索資料、查字典、使用計算機等,而這些都是識了字以后的事??傊?,我們應當反對的是錯誤的早期識字閱讀教學法,而不是早期識字閱讀本身。
其四,有人堅決反對早期識字閱讀,還認定它是“死記硬背”,并占用了孩子生活游戲的寶貴時間,是極不利于智力發(fā)展和性格培養(yǎng)的,是得不償失的。我們說,1歲左右的孩子識字確實是從印象記憶開始的,但這是他們心理發(fā)展、認識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像他們最初認識所有人、所有物、模仿所有語言一樣,開始接觸時毫無例外地都不理解,卻慢慢由不理解到理解,進行得非常自然而合乎規(guī)律。印象記憶不等于死記硬背,嬰兒的意志遠未發(fā)展到能強迫自己“死”記和“硬”背的程度,也決不會接受成人的強迫。嬰兒最長于生活游戲化中的印象記憶,先記憶為主,后逐步領(lǐng)悟。這是他們特有的才能。
擔心早期識字閱讀占用了嬰幼兒寶貴的游戲時間,這種想法也是多余的,是受舊的“灌輸式”識字閱讀觀念影響所致。早期識字閱讀在生活中進行,與生活相結(jié)合,并且完全能游戲化。其實早期識字閱讀與學習口語是一樣的,但是誰會責怪嬰兒學說話會占用他生活游戲的寶貴時間,而反對孩子學聽話、說話呢?事實上,識字閱讀不但是智力發(fā)展的目標,更是智力發(fā)展和優(yōu)良性格培養(yǎng)不可欠缺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大批少年才子成長為杰出學者的史實都證明了這一真理。
如果我們抹去以上這些對文字、識字閱讀的傳統(tǒng)偏見,拉下幾千年來蒙在識字閱讀教學上的神秘面紗,我們就能冷靜地、科學地來研究早期識字閱讀的課題了??茖W的發(fā)展是不允許有任何成見和偏執(zhí)的。我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個時期,“人才幼苗”和“智慧嫩芽”們,會沖破有史以來就束縛他們的“精神蠟燭包”,獲得優(yōu)化培育,個個能像自然地學會直立、行走、認人、識物、聽話、聽音樂、看圖畫一樣,自然地學會識字閱讀。
我相信這一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