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早于《三國演義》成書之前800年就有一部史書名為《后漢書》,書中第一次使用了“策劃”一詞?!逗鬂h書·隗器傳》(隗器——東漢初年軍閥)中寫到:“夫智者睹危思變,賢者泥而不滓,是以功名終申,策畫復得。故夷吾束縛而相齊,黥布杖斂以歸漢,去愚就義,功名并著。”又寫到“……魏武帝(曹操)為丞相,命高祖(司馬懿)為文學椽,每與謀,策畫多善?!?
南朝(公元420~589年)之前,漢字中就有“策”和“畫”(通劃)兩字,“策”的古體寫法是竹字頭下為“宋”,“宋”的原意是“巨響”,引申含義為“大力鞭策”,再引申含義為“打破表面”,再引申含義為“道破天機”;而“畫”與“劃”則是“深刻闡述、布置大局”之意,可引申為“導引潮流”之意,所以,“策劃”的詞意可為“道破天機,導引潮流”。
更有意思的是,諸葛亮300言的《隆中對》,道出了策劃思維的結構,在故事發(fā)生后的1800年,也就是羅貫中落筆后的700年,《隆中對》成了國際思索引擎的語意范本,這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做夢也想不到的。
《隆中對》原文: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能以弱對強,在強手如林的激烈競爭環(huán)境中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功不可沒。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三國三大戰(zhàn)役,均為以少勝多,弱者戰(zhàn)勝了強者,原因何在?弱者不得不使用計謀,策劃增智,弱者變成了智者,智者變成了強者?!度龂萘x》夸大了諸葛亮神機廟算般的策劃作用,但綜觀歷史,其尚智的立場沒有錯。道而法,法而術,術而器,有言道:“歷史是智者的腳印”,智者輔大器成,此言確實多有注解,幾乎所有的“劉備”們身旁都有“諸葛亮”們的影子,例如,劉邦身旁的張良……。
摘自WBSA核心教材:史憲文著《現代企劃:原理、案例、技術》,2010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