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錦國,錢錦國講師,錢錦國聯(lián)系方式,錢錦國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儒學領(lǐng)導力創(chuàng)始人
48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錢錦國:慎終追遠:中國人為什么沒有宗教信仰
2016-01-20 100243

慎終追遠,傳統(tǒng)國人的信仰所在

/錢錦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span>

   每當讀起曾子的這句話,總能從兒時的記憶里浮起那刻寫在百姓祠堂門頭匾額上的四個大字——“慎終追遠”。小時候每當走過那里,心中總不免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但后來突然看到這些祠堂被一群穿軍裝、戴紅袖套的人全部推倒,好生佩服這些人膽子真大。后來讀《論語》,突然讀到這句話,感到好為神奇,就迫不及待地問大人這句話什么意思,可大人們的解釋總讓我感覺模糊難懂,不得其意。直到長大后重讀《論語》,再讀到此句,便開始遍翻諸家注解,試圖窮其義理。經(jīng)一番折騰,似覺有些感悟。

   何為慎終?敬慎地辦理亡親的喪事;何為追遠?虔誠地追祭遠逝的祖先。為何做到慎終追遠,民眾的德行就會歸于淳厚呢?儒家認為:以哀戚之心為亡親謹慎地舉行葬禮,是奉行孝道的最后表現(xiàn),這樣做能使生者在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和哀思之時,心中會隨之而產(chǎn)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的信念(儒家認為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對已故久遠的祖先定期舉行祭祀,是傳承家風的最佳方式,這樣做能提醒后人飲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為人處世則比較寬厚仁慈。曾子此言,是鑒于春秋之時“禮教衰微、民多薄于其親”的現(xiàn)狀而提出,目的是諷勸那些處在上位的王公大夫們?nèi)裟茏龅缴鹘K追遠,則民眾就會因此受到感化而紛紛效仿,這樣社會風氣也就歸于淳厚樸實了。

   如此看來,“慎終追遠”表面上是指葬祭之事,實際上在其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教育功能,一旦這種觀念為全社會所接受并代代相傳,便能發(fā)揮如同宗教般的作用。事實上,幾千年來,國人一直是按照儒家的教誨,謹遵執(zhí)行的,正如北大的李零先生所說:“古人不但尊老,還敬死人,不但敬剛死的人,還敬死了很久、離自己很遠的人,此愛綿綿無絕期,今人是比不了的(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而這種淳樸之風的形成,應(yīng)當要歸功于儒家的教化。其實,儒家是不提倡宗教信仰的,也不宣揚西方宗教意義上的靈魂,但極重視葬祭之禮??鬃诱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边@在今人看來就是倡導封建迷信,匡亞明先生則認為這是孔子確立的“不迷信鬼神而又主張祭祀鬼神和敬畏‘天命’的不徹底的近乎二元論的‘天道’觀,但這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匡亞明《孔子評傳》)?!笨飦喢飨壬谜蔚难酃鈱鬃幼龀隽诉@樣的評價,似乎還不夠深入,竊以為,儒家主張的“慎終追遠”,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它不僅讓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民眾以此寄托了哀思、感悟了生命、秉承了傳統(tǒng);同時又讓每一位即將離開人世的人在臨死的那一刻得到莫大的安慰,讓他相信在他死后,他的子子孫孫都將會記住他、思念他、熱愛他,直到永遠。這樣的信念代代相傳,讓中國人在面臨死亡時心中感到安詳和寧靜。中國的民眾沒有信仰宗教的需求,也許從這里能找到答案。在晚清大儒辜鴻銘先生看來,人之所以有宗教信仰的需求,主要是想通過它,擺脫因神秘的自然力量和人類自身的情欲對人的侵害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的恐懼和憂傷,進而獲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儒家思想雖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但恰恰具有替代宗教的功能,中國人通過尊奉它同樣能獲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也就不感到需要宗教的撫慰了。對這一點,辜鴻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人的精神》里有非常深刻的闡述。不過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當下的中國人,一方面正在逐漸遠離自己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缺乏像西方那樣的宗教信仰,那么我們拿什么來約束那不斷膨脹的欲望?又拿什么來慰藉那狂躁不安的心靈?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