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領導素養(yǎng)的“九陽神功”
文/交廣企業(yè)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專家譚小芳
前言:
眾所周知,未來世界是一個極富競爭與挑戰(zhàn)的世界,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企業(yè)的生死存亡也更多地由“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所主宰。在影響和決定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眾多要素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未來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歸根結(jié)底又是企業(yè)領導者素質(zhì)的較量。
那么,如何影響企業(yè)領導的價值觀導向呢?話說,儒學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學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jié)構(gòu),運用到國家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曾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深受儒學影響的國人,從思想上具備認同的基礎,譚小芳老師強調(diào)說可以治理國家的思想,肯定是可以管理企業(yè)的。所以,不管是國學,還是禮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提高素養(yǎng)——那么,企業(yè)領導應具備怎樣的素養(yǎng)?看看我們周圍那些成功的領導們,他們似乎都具有以下共同的9點素養(yǎng),我們姑且稱之為企業(yè)領導素養(yǎng)的“九陽神功”吧——
1、忠誠堅定
忠誠,就如金錢和情感一樣,如果你想獲得,自己就必須首先付出。作為部門領導,請不要向下屬發(fā)泄對本部門的不滿,對他們而言,你就代表著部門。如果你需要他們并期望他們?yōu)槟阈ЯΦ脑?,就不要在他們面前說三道四。這里所說的忠誠,不只對上級,也不只對下屬,更包括對你的部門。
2、樂觀向上
樂觀的領導總是樂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因為他期待著好消息的到來。悲觀的領導卻總喜歡找各種借口或擺出一副對一切都胸有成竹的架勢,因為他害怕聽到不好的消息。樂觀的領導認為下屬都是自己的好幫手,悲觀的領導則認為他們懶惰、討厭、無用;樂觀的領導每天清晨起床,便充滿激情、信心十足,悲觀的領導則躺在床上,精神不振;樂觀的領導樂于接受下屬提出的建議,悲觀的領導總是認為新的建議必將帶來新的麻煩。
3、熱愛下屬
這一點應該不言自明。領導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管理下屬,如果他根本不喜歡自己的下屬,那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一名成功的領導。優(yōu)秀的領導總是對下屬關懷備至。他們對下屬所做的事情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讓下屬充滿信心,并努力使他們對領導充滿好感。他們易于讓員工接近,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辦公室的大門里。
4、鼓舞人心
僅僅是愿意拋頭露面,站在眾人面前指手劃腳,這并不能表明領導具有多少勇氣。領導應當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因為事情要比過去做得更好。如果領導讓某人去試做某一件事而未獲成功,也不要對做事的人失去信任,更不要亂加指責。因為你要明白:如果不給下屬失敗的機會,讓下屬重新振奮精神,又怎會獲得最后的成功呢?
5、統(tǒng)領全局
聰明的領導從不會說:"這不關我的事。"如果你突遭不測進而需要下屬投身為你解憂,那你必須先讓他們知道,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樂意幫助他們。如果下屬除了完成他們所認為的份內(nèi)事情,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拒絕去做,那可以斷定,你的部門將陷入困境之中了。
6、堅決果斷
領導要時常作出各種決定,而作出這些決定都是需要勇氣的。當信息完全準確時,領導易于作出正確的決定。當信息難以獲得時,你簡直就無法作出決定。而這正是考驗你的時候,事到臨頭,你必須作出一個決定。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這些都是領導的大忌,沒有人會尊敬或愿意跟隨一位膽小怕事的領導。
7、理智周到
以委婉動聽的話語待人總比尖刻刺耳的語言更好,這是生活中的一個簡單道理。然而,權(quán)力的誘惑通常使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忘掉此理。當人們急切希望完成工作之時,便容易失去耐心,或根本不考慮他人的感情。因而毫不理睬別人的建議,低估下屬的工作成績,甚至在同事面前羞辱他們,這些都應極力避免,否則后患無窮。同時要記住一條重要原則:批評時應當針對事情而不要遷怒于個人。
8、公正無私
當你總結(jié)成績、安排工作、增薪晉級、雇用員工、解雇員工的時候,你的任何決定都將影響整個部門。因此,講求公正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一位下屬毫無業(yè)績,你卻給他加薪,這只能讓其他下屬感到不滿。當一位下屬無辜受冤時,集體的士氣也會受到影響。當下屬犯了錯誤的時候,應該讓他知錯認錯,然后置之一邊,不應耿耿于懷。犯錯誤是學習的良好機會,切不可把它視為傷害下屬自尊心與自豪感的靶子。
9、誠實可信
誠實,意味著向上級領導報告他們可能并不想聽到的事情;誠實,意味著告訴下屬他們何對何錯;誠實,意味著領導自己犯錯時敢于承認錯誤。既要向下級講出實話,又不要傷害他人的感情,這并非易事。保持誠實有利于公司的共同利益,它應該作為人們行為的主要準則。領導者的敏銳觀察力和判斷力是綜合素質(zhì)的表現(xiàn),這種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是法律的素養(yǎng)。法律,是用來判斷是非的;是用來為明確是非而為自己辯解的;是用來為證明自己的是,而大海撈針地尋求理由的;是用來告訴人們,如何辨別是非,又如何證明是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