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發(fā)布《求賢令》,第一次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苯ò彩拍旰投暧窒群蟀l(fā)表《取士無廢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進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敝鲝垖τ谟腥秉c的人,不能廢棄不用,不管是卑賤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都要推薦,《三國演義》沒有提及這些《求賢令》,它通過對曹操用人事跡的描述,把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特點反映得很具體。
各路人馬前來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有本事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國人才甚眾,謀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毛階、賈翊:武將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名將及許褚、典韋等猛將。這些謀臣、武將有不少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謀臣的佼佼者,除了前面談的杰出戰(zhàn)略家茍或外,郭嘉也是個很了不起的謀士。他為曹操多出奇計,而每計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遺計定遼東”里,特別談及他的超人智計。袁熙:袁尚被曹操打敗后,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夏侯諄等將主張乘勝追擊,曹操笑說:“不煩諸公虎威。數(shù)日之后,公孫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敝T將皆不肯信。數(shù)日后,忽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眾皆大驚。使者呈上書信。操大笑脫,”不出奉孝所料!”眾官問其故,操遂出郭嘉遺書以示之。書略說:”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心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這便是郭嘉的”急之貝“合,緩之則離”的定遼東策略?!暗漤f寨門死拒敵”(第十七回),“許褚裸衣戰(zhàn)馬超”(第五十九回),”張遼威震逍遙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大戰(zhàn)沔水” (第七十六回),生動地描述了典韋、許褚、張遼、徐晃等猛將的英勇事跡。這些猛將,有的原是俘虜,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伍,都因得曹操的賞識而被捉拔為大將。上述的謀士、廣將來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邊,為他出謀獻策、效命沙場,故曹操能統(tǒng)一北方,雄視中國。
雖不得關(guān)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視人才。他千方百計爭取關(guān)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時已為曹操所賞識,故能接受關(guān)羽三事之約,以促其歸降。爾后,封官爵,贈美女,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盡其籠絡(luò)之能事。曹操如此敬重,關(guān)羽便以斬顏良、文丑以報之。關(guān)羽之去,曹操遵約“開綠燈”,并親往贈袍送別。如非曹操放行,關(guān)羽縱有天大本事,能過五關(guān)斬六將,最后也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愛才,他不得關(guān)羽其人已得其心,故關(guān)羽在華容道甘犯軍令狀,義釋了曹操。關(guān)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脫華容道的,他早已成為刀下鬼了。
不念舊惡,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罵過自己的人,他也能“矯情任算,不念舊惡”。陳琳曾為袁紹寫討曹操檄。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三代罵個透,曹操見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獲陳琳,他不加責(zé)備,僅問道:“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币馑颊f為袁紹所使,不得不然。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降將張繡叛變,夜襲操寨,如無典韋以死拒敵,操將無法逃脫。這次戰(zhàn)役,操折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史稱”清水之難”。曹操對此痛恨不已,終生難忘。后張繡又降,操因用人之際而寬恕之。曹操能不記私仇,這是因他能以事業(yè)為重。因要圖天下,就要搜羅人才以擴大自己的力量,這就不能老是計較個人的恩怨,只要對事業(yè)有利,盡力化敵為友。不僅曹操能“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古之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敵人之臣而對他有所疑慮,因其敢于直諫,切中己弊,對他十分敬畏。諍臣遇明主,傳為千秋佳語。雍齒曾助項羽,幾置劉邦于絕地,而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為顯示其寬宏大量,先封雍齒為侯以安眾心。武則天讀駱賓王的《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檄》,并不因其極力貶己而惱怒,反而憐其才說:”此人不用,宰相之過也,”但唐太宗對魏征,劉邦對于雍齒,不如曹操對于張繡的怨深;武則天憤駱賓王之才,而不能使之為己用,而曹操則能用陳琳。故說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論出身,全憑本事
曹操因重視人才,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對于曹魏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對封建社會人事制度也是一個重要改革。東漢未年,封建統(tǒng)治者取士大都以門第、品行作為首要條件,士人分品作官,已是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特別是由于外戚、宦官兩大幫派爭權(quán)奪利,取士只講派別而不問賢愚,那個幫派掌權(quán),就都用那個幫派的人,一律排斥另一個幫派的人。
當(dāng)然對自己幫派的人仍分品做官。曹操實行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門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勛就有官做。這就為下層士人及廣大平民廣開仕進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講門第,并不是不重視“衣冠望族”(指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曹操終歸是個封建統(tǒng)治者,他的思想意識必然受到時代的制約,雖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賤”的人,也竭力爭取“衣冠望族”的支持。如司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操,詐裝患風(fēng)癱病,拒絕征召,后在曹操威逼利誘之下,他怕被殺頭,只好出來任職。又如張邈叛變時,劫畢湛(是時為操別駕)母弟妻子。操對畢湛說:“卿老母在彼,可去。”湛表示無二心,攥為之感動得流淚??墒?,畢湛一轉(zhuǎn)身,便溜了。后畢湛被生擒,人們都認(rèn)為他必死,誰知操不僅不殺他,反任他為魯相,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币虼?,對曹操的不講門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應(yīng)作如此理解:不管貴賤,不論品行好壞,只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薦。這就是曹操的用人特點。不過,這種用人方針僅在曹魏初期施行,隨著曹魏政權(quán)的鞏固,北方士族己都歸附,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士族勢力,迄曹丕繼位,明令規(guī)定九品官人法,規(guī)定士人等第,微賤的人被排擠不能入品,也就是說微賤的人是沒有資格被推薦做官的。這已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又走”唯品是舉”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