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認真的拜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慚愧的是僅讀了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用了1天的時間才理解。特此與朋友們分享。
如果按我們現(xiàn)代人的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孔子說“學習并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正如南師所言,如果真的是這么簡單的意思,那么孔子還算什么圣人。那么這段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覺得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學”這個字。學指的是“學問”并非“學習”那么簡單,那么什么是學問?某人有博士學位,那么他就是很有學問嗎?那可不一定。因為學問不等于學歷,也不等于文學。至于學問,哪怕你沒上過學,也可能是有學問。學問就是做人做事,做人正確,做事正確就是有學問。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實則不然。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世間人的確不多。
知道了學問為何物,接下來我們就要知道學問是從哪里來的,怎么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學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總結(jié)出來的,是從做人做事中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是在課本里能學到的。是在隨時隨地的生活中去感受的。也可以說學問來自生活。孔子說過“觀過而知仁”,就是在看到別人犯了錯誤的同時一定要反思自己,讓自己引以為鑒,今后不會犯與其同樣的錯誤。這樣你就是學到了學問。舉個例子,前幾年股票很好做,有人賺了很多錢,還有人因此發(fā)了財。于是有個朋友也想做,想聽聽我的意見。我持的是反對意見,因為我覺得第一這是投機行為,不如我們踏踏實實的工作取得合理報酬。第二、現(xiàn)在的股票很賺錢很可能馬上就會迎來一個低谷。我們大家都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但我的朋友沒有聽我的勸告,結(jié)果他陪了3萬多。這件事雖然讓我很為朋友可惜。但我也有收獲,就是我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樣我的學問就提高了。所以學問是在生活中的做人做事中去體會,去提高的。正因為我學到了學問,我提高了修養(yǎng),那么我自然就對學問產(chǎn)生了樂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在生活中我隨時隨地的去體會,學到了學問,提高了修養(yǎng),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我真的很高興。其實我們現(xiàn)代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只有對所學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把它學好。才會全身心的投入進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應主要放在“遠”字上。這里的遠不是指地理上的遠方。我是北京的,從非洲來一個朋友我就高興了。不是這樣的。這個遠應該是心靈上的,也可以說是知己。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我們有親人,有朋友,但能真正懂你的人能成為你知己的人,少之又少。就像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在世的時候政治上不得志,生活很貧困。那時的諸侯都在忙著吞并,打仗,勾心斗角,對孔子的思想根本不感冒。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弘揚儒學,司馬遷撰《史記》,他的思想才得以發(fā)揚光大!
想一想,如果能和一個知己,一個良師益友一起談?wù)搶W問,互相學習,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這也就是學問的第二個境界:享受學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主要放在“慍”上。慍即怨天尤人,出了問題總是先罵別人,別人犯了什么錯誤,別人怎么怎么對不起我,甚至連天都罵。而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為了學問,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是問自己,為什么我失敗了?為什么別人能做到,我卻不行?為什么別人可以達到目的,我卻沒有?多從自身找找原因,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有這樣的修養(yǎng),你就是君子了。這也是學問的最高境界:一個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即君子
也就是說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君子。
最后我想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來概括,我理解的學問的三個境界。
“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
“如何是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幾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