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yī)學的奠基之作,其豐富的醫(yī)療保健知識和深邃的人文思想,讓無數人著迷。從本期開始,我們請來專家,為您科學解讀其中的養(yǎng)生智慧。
我們的祖先對自身生命的珍愛,首先表現(xiàn)為對大自然的尊崇和敬畏?!饵S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道:“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倍庙槕募镜淖兓瘉肀=?,便是養(yǎng)生“入門”了。
四季除了氣溫的溫、熱、涼、寒,還有生物的“生、長、收、藏”變化。按照《黃帝內經》理論,這種變化與自然界的陽氣盛衰密切相關。春季陽氣開始上升,草木等各類生命也開始萌發(fā);夏季陽氣逐漸長旺,也使萬物繁茂盛大;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不再生長,而是進入“收割”的階段;冬季天地陽氣處于閉藏之態(tài),生命也生機內斂。
陽氣是主生長的氣,就像生物生長需要太陽光照射一樣,人體的生命機能也要依靠陽氣的溫煦。在春夏季,人的生命活動相對活躍,表現(xiàn)為孩子的身高增長較快、男性精子的含量較多等;而秋冬季,人體的生機就會進入“低落期”。
體內的氣血運行,同樣受到季節(jié)影響。陽氣充足,氣血通暢;陽氣衰微,氣血停滯。因此,很多人到了冬天容易出現(xiàn)肢體關節(jié)疼痛、胃脘部疼痛,女性出現(xiàn)痛經等不適,這都是氣血運行阻滯導致的。此外,氣血的分布也會受陽氣的影響。春夏季陽氣盛,人的氣血會偏向體表、四肢、頭面部等處;而秋冬季陽氣藏,氣血也會“沉伏”在內臟,容易導致手足發(fā)涼而內熱叢生的病癥。
人體陽氣的盛衰有無,還會直接影響疾病的發(fā)生與否。在陽氣閉藏的冬季,人也會變得“體弱多病”,不僅著涼感冒等外感性性疾病較多,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衰、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也容易加重或復發(fā),需要格外注意調理。
總之,人體之氣與自然界之氣是相通的,養(yǎng)生也要遵循這種變化,使生命活動與自然同步?!敖枳匀恢Γ?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ack;" >養(yǎng)生命之體”,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