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傳承新時代——對話新生代易經學者
注:原文刊于《醒獅》國學雜志,轉錄在這里是緣于大家對《易經》的學習存在很多困惑,以此文為大家拋磚鋪路,盡努力來闡述中華文化源頭的內涵,讓我們都能有興趣接觸或學習自己民族的智慧,延續(xù)其輝煌的光芒。
《周易》,一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非常獨特地位的經典。儒家尊之為“群經之首”,道家崇之為“三玄”之一,能同時成為儒、道兩家推崇的古代經典,唯有《周易》。它熔鑄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陰陽相濟”“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造就了“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歷史哲學,孕育了“保合太和”“窮變通久”的東方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之為變,此乃《易經》之核心。用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tǒng)一和排列組合就可以窮盡天地之變,識透盈虛之數,通曉勝負之機,此謂中華國學之大智慧也。
本刊編輯部特意約訪了易經研究學者,值得一提的是老師非常年輕,有一個時尚的名字——新生代易經研究學者,對話學者,解開《易經》之玄妙。
學者印象
初見張寶祥老師,眼前有種錯覺,他長發(fā)飄逸,風度翩翩,眉清目秀,時尚俊朗,頗有藝術家的氣質,讓人很難與傳統(tǒng)文化聯系在一起。訪談中他聰慧機智、坦率直爽、課堂上,他引經博古,把《易經》詮釋的淋漓盡致,他倡導“以易生智,以道養(yǎng)命,以佛開悟,以儒修身”的人生過程,這個性命雙修的的人生哲學已經被社會廣泛認可,并且在各大學院傳播;他提倡新國學,主張國學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的的層面上,更不能空講大道理,國學要發(fā)揚,就一定要融入生活,學習國學必定讓我們受益終身,而立之年的張老師,已成為易學研究領域中的年輕學者,受邀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眾多高校的企業(yè)總裁研修班中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易經系統(tǒng)知識,如此高的人生追求和境界,乃常人不可及也。
記者:今天很榮幸約訪到老師,久聞您有一個時尚的名字:新生代易學研究者,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張寶祥:國學發(fā)展有一個困境,中國原有的國學思想已經被大眾所扭曲化,國學真正的問題不是別人不了解,而是被別人扭曲,對國學的認識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停留在空講大道理階段,覺得聽了很有道理,但是沒有應用,我們主張新國學,國學和現實生活,企業(yè)管理聯系在一起,把它古為今用,用真正的國學系統(tǒng)提高我們企業(yè)家的操作模型,思維模式。
新生代,講的不是腐朽和落后的東西,而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國學知識,新生代也是力量一代一代的更替,我們是一個開始,從我們開始慢慢傳承國學,希望以后講國學的人都是這樣,講的東西真正的能幫助大眾。在我們這個圈子里基本是以年輕人為主,很多講國學的老先生都非常的有水平,只是老先生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上有一定的隔閡,希望通過我們年輕人去把國學的影響更深遠。
現今的狀況是年紀大一年的人,成熟一點的人更喜歡國學,對國學接觸更多,而實際上現在的青少年更應該了解國學,現在教育更多被西化,西方的教育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不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作為年輕的國學老師,我們和年輕人沒有代溝,因此可以在年輕人中將國學宣揚的更廣博一些。
記者:老師如此年輕,在講國學時,一定也會有質疑的聲音,本刊更關注的是,如何保證新生代學者所傳播的國學知識是正統(tǒng)的?
張寶祥:實際上我們研究國學的時間至少都是十年以上,中國文化不是很復雜,不是霧里看花,也不是很玄的東西,大道至簡,最難也是最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深入淺出,就像很多年輕的企業(yè)家很有作為,而有的人做了一輩子的企業(yè)也沒成功,我們雖然年輕,但是我們接受的是正統(tǒng)的國學教育,我們傳承的當然也是正統(tǒng)的,當然隨著年齡的成長,積累的增加,我相信這些新生代學者的成就會更大。比如孩子學國學,我們教他的是正統(tǒng)文化,但我們從不主張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靈活運用。
記者:易學對您的人生有什么影響呢?
張寶祥:易學對我的人生最大的影響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和感悟力的提高,易經最大的用處不是占卜,懂得了其中的規(guī)律最重要,西方是線性邏輯思維,而中國的思維有發(fā)散、有歸納、有推理等等多種思維模式,學習了《易經》思維方式就會改變,改變以后會增長智慧。
記者:《易經》是不是適合普通人學?
張寶祥:易經是一個研究規(guī)律的學問,之所以在古代都是帝王將相的學問,是因為統(tǒng)治者不希望普通百姓掌握。易經是一門能帶給我們智慧的學問,當然適合每一個人學習,我們宣揚的是一種文化,但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種神秘的文化,這容易和兩個字掛鉤:迷信,所謂迷信就是迷而信之,我們更多要從哲學的角度去認識它。《易經》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養(yǎng)德行、增強能力,以及啟發(fā)智慧。把握這三點,人生的主動權操之于己,生命也將變得充實也更有意義。
記者:我們知道《易經》是一部奇妙無比的古書,可是真要學習起來,還真有霧里看花的感覺,請老師指點大眾如何學習《易經》?
張寶祥:《易經》有幾個原則只要把握好了就不會走入誤區(qū),即《易經》的簡易,不易、變易三個原則,學習任何東西都要學習它的本質,而不是它表面的東西,《易經》是一本“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的書,它值得我們投入精力去認真研習。普通人也能悟得人生處世的良方,達到有節(jié)制、知進退、明時宜、懂憂患、通調和的快樂人生境界。
記者:就經典而言,最可怕的是還沒明白經典是怎么回事,就被人裝進了一個或肯定或否定的框中,甚至對于經典中的同一句話,若干學者的不同解釋,就已經讓我們無所適從。
張寶祥:學習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分辨這門學問是否讓你增長智慧,然后去提升你的感悟,最后一定要應用在你的生活中,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的傳承中,會有一些不符合時宜的解釋,關鍵是要把握其中的本質,
記者:學習易經以后會不會反而被約束,比如遇到事情喜歡占卜,如占卜結果不好,會心生煩惱等等。
張寶祥:擅易者不卜,占卜是易學里很小的分支,我們學習到了《易經》中大道,不需要占卜也能具有易經的思維,就是未卜先知,做事就有了一個方向。對于占卜一定要心態(tài)放平和,占卜結果只是一個參考,占卜本身也是趨吉避兇。當你總是用固定思維去思考,思維就成為一種悲哀。我們經常說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里,這個一點都沒有錯,算不算命,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是要自己努力。
記者:老師在課堂上都提到,學易經要有“玩”兒的心態(tài),對于國學我們都很敬畏,該如何理解你們所說的這個“玩”兒字?
張寶祥:古代“玩”是一個褒義詞,玩是很高雅的藝術,我們這里提到的“玩”是一種心態(tài),學國學不能有沉重的心態(tài),要找到其中的樂趣。
記者:老師對易學中的風水學也都有獨到的研究,據我們調查中國有250萬的人在吃風水這碗飯,而從業(yè)者的平均學歷不足初中文化,對于普通人對于風水更是了解甚少,在信與不信間兩難,請老師為我們指導一下。
張寶祥:有些東西,你信,它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風水學在易學領域中是一門專項學科,一種有關環(huán)境與人互動的學問,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huán)境景觀學、生態(tài)建筑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美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科學。風水學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安居生活的指向上尤為理義深厚。古論“天時、地利、人和”,這里說的地利,就蘊涵著風水學的因素。
很多從業(yè)者,為了利益對風水故意夸大,甚至故弄玄虛,實際上風水也是能量的轉化,通過能量的轉化,做到“天人合一”,達到共贏,是我們最美好的意愿。
易學是生命的學問,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價值的源泉。易學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弘揚易學智慧,關鍵在于學以致用,達成高層次的人生境界。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要適應這個永遠在變的世界。采訪結束老師告訴我:易學是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它給人生以指引,指明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還要靠自己塌實地去走?;蛟S易學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無論在人生的何種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顆永遠向上的心。君子要效法天地間運行的基本法則,自強不息。訪談中,新生代學者充滿自信與智慧,對傳統(tǒng)文化至深的理解顯然和他們的年齡很不相符,這更讓我們看到了國學的未來——無限光明。
記者: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