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說過《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詩的作者就是一代名臣范仲俺。宋朝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二歲時父亡,母親因家貧無力謀生,只好帶著他改嫁。及長,知此事后,即泣別母親,寄居佛寺苦讀。也因此善緣,范公從小就聞佛正法,守持凈戒,并刻苦自勵、發(fā)憤精進。長大為官后,非常篤信佛法,且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為官時所蒞守之處,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于興崇佛法上不遺余力。其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天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dāng)宰相?’這位算命先生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dāng)宰相,也著實嚇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jì),如何口氣這么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dāng)醫(yī)生?’算命先生有些納悶,為何志愿如此懸殊,就問他:‘你為什么選擇兩個志愿?’范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yī)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聽完之后很感動,一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當(dāng)宰相?!氋v不能移富貴不能淫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讀書時,家境很窮,窮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鍋粥,等粥冷卻后,再拿刀把粥給切開來,一餐只吃一塊,稱為劃粥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質(zhì)生活有如此艱難。但就是在如此堅苦的情況下,發(fā)生了一件事: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讀書,可能也沒吃過晚飯,寺中長老見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塊面餅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當(dāng)時范仲俺大概得了讀書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沒發(fā)現(xiàn)。這時,忽然,他聽到一陣“吱吱”的叫聲,才發(fā)現(xiàn),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餅拼命的跑,鉆到一棵紫荊樹下。范仲淹趕忙放下書,一路追來,又好奇心起,就拿來鐵鍬去挖老鼠洞,掘開黃土后竟發(fā)現(xiàn)下面有一塊石板,他將石板掀開,只見石板下竟全是燦燦的金元寶!誰見這個能不動心啊,當(dāng)時又沒有別人在傍邊,家里又那么窮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沒拿,把石板蓋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幾十年。幾十年后,有一天,當(dāng)年范公讀書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寺院長老派人前來求助。范先生想起當(dāng)年的情景,寫了一張紙條,讓來人交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 量大福大范仲淹請風(fēng)水家看母親的墓地,風(fēng)水家說他母親的墳是“絕地”,他家會斷子絕孫,勸他遷移。他說既然是絕地,就不應(yīng)別人去受,寧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該絕后,遷墳有什么用?結(jié)果沒有遷墳。當(dāng)時蘇州有一個著名的風(fēng)水寶地——南園,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蘇州本地人,于是許多人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說,一家人發(fā)達富貴范圍太小,于是他買下南園辦了“蘇州書院”,培養(yǎng)出不少人才。這塊地在蘇州現(xiàn)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將近一千年來,這里出現(xiàn)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他興建大利不為自己,讓更多的人生活在這樣的風(fēng)水當(dāng)中,依山旁水,讀書的效果就特別好。他死后,兒子范純?nèi)视肿隽嗽紫?,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輩?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父舍財濟世之風(fēng);其后代子孫在朝為官者亦屢出不絕,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蔭。
先生事親至孝,母親去世后,請僧人誦經(jīng),孝心感應(yīng)觀世音菩薩助念。藉菩薩之力,母親得以超升天界。范仲淹先生一生蒞任所到之地,必造寺度僧,興崇三寶。晚年時曾舍宅為寺,名為天平寺,并延請浮山法遠禪師住持。先生留心佛典,誦《金剛經(jīng)》“輒有冥契”。值得一提的是,據(jù)《角虎集》載,先生“常修凈業(yè),以養(yǎng)圣胎”。
慶歷初年,范仲淹奉命宣撫河?xùn)|,于旅途間,得故經(jīng)一卷,名曰《十六阿羅漢因果識見頌》,內(nèi)容乃是諸阿羅漢誦佛所說善惡因果,識心達本之法(因者,因緣;果者,果報;識者,諸自本心;見者,見其本性)。先生閱讀過后,法喜充滿,特作序贊嘆,流通于世。序文中寫道:
“余嘗覽釋教大藏經(jīng),究諸善之理。見諸佛菩薩,施廣大慈悲力,啟利益方便門。大自天地山河,細(xì)及昆蟲草木,種種善諭,開悟迷途。奈何業(yè)結(jié)障蔽深高,著惡昧善者多,見性識心者少。故佛佛留訓(xùn),祖祖垂言,以濟群生,以成大愿。”足見先生是深知佛家真諦的。他的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生還說過‘以萬靈為心,以萬物為體”、“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先生“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愛持眾同,樂與人共”,這些可以說都是菩薩境界,深獲佛法之益。
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孫昌綿久遠,當(dāng)學(xué)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凈空法師的評價:他一生為國為民他的果報非常殊勝
1. 從前古老中國的社會,寺廟的責(zé)任是負(fù)責(zé)教化一方,一般平民這教育實實在在得力于佛教。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貧賤,他年輕的時候在寺廟里念書,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少F的品德。
2. 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他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他的人生目的。
3. 我們在傳記里面讀到,范仲淹是虔誠的佛教徒,好善樂施。他這個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帥,文官做到宰相。
4. 最難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個收入很可觀,他還是過著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祿來養(yǎng)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國家培養(yǎng)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從前做窮秀才那樣,這不得了!
5. 他有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做宰相,等于現(xiàn)在的行政院長,一個做御史大夫,相當(dāng)于監(jiān)察院長,他死的時候沒有錢買棺材,錢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業(yè),布施掉了。他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給佛教改做寺廟。
6. 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講他的家八百年不衰,為什么?祖宗之德,子孫能夠繼承。代代子孫都這么好,這是得力于什么?知足。在物質(zhì)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縱然自己發(fā)達有財富,這個財富去利益社會,叫大家共享,這個福就愈來愈大,子子孫孫享受不盡。
7. 蘇州范家,從范先生到現(xiàn)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都有好子孫,什么原因?積德修善!
8. 我們要懂得積德修善,利益一切眾生。聰明人會散財,散財是真正保持財富,我們學(xué)佛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實在講要節(jié)儉,節(jié)儉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
二)
1 真正聰明人,縱然得到榮華富貴,自己不享受,他讓大家來享受。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實在講,是一個最好的榜樣。
2 范仲淹作宰相,收入豐厚,他用這些錢養(yǎng)活了三百多戶貧困的人家,自己省吃儉用,過清苦的生活。貧苦人家里面天分還不錯的,可以讀書的,他把他們集合起來,培養(yǎng)他們、教導(dǎo)他們,替國家培養(yǎng)人才。
3 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依教奉行,一生為國為民,所以他的果報非常殊勝。他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職作到宰相,一個是作御史大夫。要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兩個兒子曾經(jīng)作過行政院長,一個兒子作過監(jiān)察院院長,一門顯赫!
4 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我們一般世間人能夠看到三代不衰,很難得了??桌戏蜃舆@個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范先生八百年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