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國古代先圣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于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fā)源于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fā)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于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于有限數理范圍,類比歸納法適用于無限數理范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借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恒;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a target="_blank">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圣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wěn)固的特化形態(tài)?,F(xiàn)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xiàn)代科學認為源于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里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里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仿佛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接近現(xiàn)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余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chuàng)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guī)律。并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tài)勢(象)三部分組成?;谶@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于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系統(tǒng)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里,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fā)現(xiàn)。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guī)律理論,并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克原則。
編輯本段用語
1、龍;山脈走向,大環(huán)境地理形勢。
2 、穴;選擇的地方
3、砂;土質-合適用途
4、水;河流與水源、不積水
5、向;氣流、陽光、陰影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北(子)、南(午);如子山午向、背山望水
其他用語則有尋龍點穴、山環(huán)水抱、藏風蓄水、路沖煞、穿心煞、斷梁煞、龍脈等等。
編輯本段風水學原則
整體系統(tǒng)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huán)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tǒng)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優(yōu)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huán)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fā),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fā),水須圍抱作環(huán)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于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現(xiàn)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huán)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jié)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采取欄式竹樓居住?!杜f唐書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樓下空著或養(yǎng)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為住宅,便于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qū)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chuàng)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xiàn)。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