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
1.成書于春秋時期:
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xiàn)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xiàn)......。足見《易經(jīng)》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2.成書于西周初年:
張岱年根據(jù)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高宗討
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jīng)》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3.成書于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rèn)為,《易經(jīng)》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jié)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jīng)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jīng)》。有的學(xué)者還從中國思想發(fā)展的邏輯進(jìn)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jīng)》的成書時代,也認(rèn)為是殷周之際。
(在秦朝焚書坑儒時期,
李斯使《易經(jīng)》免遭焚燒,從而流轉(zhuǎn)至今。)
《易經(jīng)》的內(nèi)容:
《易經(jīng)》包括《經(jīng)》和《傳》兩大部分:
1.《經(jīng)》分為《上經(jīng)》和《下經(jīng)》?!渡辖?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畫、卦辭、爻辭組成。爻的名稱叫做爻題,爻題組成了爻辭,共64×6=384爻題。對應(yīng)也有384條爻辭,其中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說明爻的,故不算爻辭。
爻辭就是說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義和判斷吉兇的文辭,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辭:[履霜,堅冰至]。就是一條爻辭。
爻題就是說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陰陽性質(zhì)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題,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個爻的最下方。
每個卦畫都有
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jīng)[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jīng)]的內(nèi)容的?!?
?、?《彖》是專門對《易經(jīng)》卦辭的注釋。卦辭原來稱彖辭。相傳彖是一種長著利牙的怪獸,能咬斷鐵。故引伸其意為斷、判斷等意。唐代以后改稱卦辭,這樣就比較通俗易懂和合乎文意。卦辭就是說明每一卦的要義和判斷吉兇的斷語,如乾卦中的元亨利貞,就是卦辭。[解釋卦辭的《
彖傳》仍延襲原稱使用至今。]
?、?《象》是對《易經(jīng)》卦名及爻辭的注釋。其中解釋64卦卦名卦義的有64條稱為[大象];解釋386爻爻辭的有386條稱為[小象][64卦,每卦6爻辭,共384爻辭,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解釋卦名·卦義的都以卦象為根據(jù)解釋爻辭,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根據(jù)因此題其篇曰[象],也稱象辭。
《大象傳》對卦象的解釋,是從經(jīng)卦的取象入手的。六十四別卦由八經(jīng)卦重合而成,其中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自身重合為八純卦,其余五十六卦為不同的八經(jīng)卦的重合。
《大象傳》對八純卦解釋是立足于經(jīng)卦的取象,如以“天行”、“地勢”解釋乾、坤,乾取象為天,坤取象為地。對其余五十六卦的解釋亦是立足于上下兩經(jīng)卦的取象,如[屯]卦由上坎下震組成,坎取象為水,為云,震取象為雷,故說[云雷屯]。后一句則以[君子以]開頭(少數(shù)用[先王以]·[后以]開頭,要求從卦象中得到行政·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啟發(fā),后者是從卦象中合理引申出來的,因此也可看成是對卦名·卦象的補充和發(fā)揮。
《大象傳》的前句往往講天道,后句往往講人道。人道從天道而來,天道與人道有同一性,這種由天道而明人道的思維方式受到先秦道家的影響?!洞笙髠鳌丰槍θ远裕c《彖傳》相同,但《大象傳》絕不涉及卦辭內(nèi)容,是與《彖傳》不同之處。
《小象傳》共有三百八十六條。與《大象傳》在解釋方法上并不相同?!洞笙髠鳌分饕捎萌∠蠓?,而《小象傳》則主要采用爻位法和取義法,以解釋爻象。如《小象傳》對乾卦六爻的解釋,從下爻到上爻依次為:
[陽在下也]·[德施普也][反復(fù)道也]·[進(jìn)無咎也]·[大人造也]·[盈不可久也],對用九爻的解釋為:[天德不可為首也。]其中[陽在下也],是從爻位上解說,初九爻居最下位,故謂[潛龍勿用];其他則從義理入手進(jìn)行解釋。
對六爻之位,《小象傳》總體看法是:初爻為始·下·卑·窮,三·四爻為猶豫·疑惑·反復(fù),二·五爻居中,得中,中道,上爻為終·上·亢·盈。與《彖傳》一樣,《小象傳》亦用中、正·應(yīng)·乘·承等術(shù)語進(jìn)行解釋,只是《彖傳》用以解釋卦辭,《小象傳》用以解釋爻辭。
?、?《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jìn)一步的解釋。
?、?《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jīng)》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jīng)》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chǎn)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的說明。它闡發(fā)了許多從《易經(jīng)》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jīng)》的哲學(xué)綱領(lǐng)。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是學(xué)《易》的必讀之篇。又稱《系辭》,分為上·下篇。是對《易經(jīng)》的通論。不僅總論占筮大義,而且詮釋卦爻辭的觀念,闡發(fā)《易經(jīng)》的基本原理。將《易經(jīng)》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為哲學(xué)著作,是《易傳》哲理思想的代表。
?、?《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
術(shù)數(shù)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
⑹.《雜卦》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tài)、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lián)系。
⑺.《序卦》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最初《經(jīng)》和《傳》是分開的。東漢鄭玄將《彖》和《象》分附到相關(guān)各卦下;魏
王弼又將《文言》分附到乾、坤二卦下;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恢復(fù)鄭玄以前的經(jīng)、傳分開的原始排序;明代官方刊行時再次采用用鄭玄和王弼的方法,只將《系辭》、《說卦》、《雜卦》和《序卦》四篇單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