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海,李發(fā)海講師,李發(fā)海聯(lián)系方式,李發(fā)海培訓(xùn)師-【中華講師網(wǎng)】
41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發(fā)海:論語別裁 憲問第十四
2016-01-20 47739

俠隱中人——原憲

現(xiàn)在講《憲問第十四》篇。這一篇是上論《里仁》篇的發(fā)揮與引伸。

首先,在這個題目里,就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原憲這個人,是孔子學生中,所謂“七十二賢”里很有名的人物。在上論中談到過,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wù)方面的事情,用現(xiàn)代觀念隨便來比,可能在孔子當司寇的時候,他擔任過總務(wù)長一類的職務(wù),但究竟合于什么官階,無法明確的定論。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隱于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隱俠的路線,等于在過去的社會中,領(lǐng)袖清流。所以司馬遷著《史記》,在《游俠列傳》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司馬遷贊成游俠,認為游俠是很需要的;但是有人認為不需要,如法家的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闭J為當時讀書的知識分子,對于法制的實行是有妨礙的,于是法家的思想,影響了后世,秦始皇時代的政策都與它有關(guān)。韓非子的理由是儒者知識多,嘴會說,手會寫,有許多意見提出來,思想不同,使法令不能推行,難于執(zhí)法。而俠義道中人,是慷慨好義的,好用武力,又容易形成惡勢力,也是使法令不能推行的障礙。所以韓非子反對這兩種人。司馬遷寫《游俠列傳》,一開始也提到韓非子這兩句話,不過他又認為世界上有許多事,用道德、政治、法律都解決不了,只有“老子拳頭大”的辦法,一下就解決了,所以他認為游俠有游俠的好處。而且他認為古代的游俠,一諾千金,對朋友講義氣,幫助貧弱的人,這些都是最了不起的,其中提到古代俠義中的佼佼者,有季次、原憲。

原憲在孔子死了以后,再沒有出來做事,就退隱于草澤之中,現(xiàn)在來說就是退隱到下層社會中,和平民一起生活。后來子貢非常想念他,有一天排場很大去探望他,大有所謂“結(jié)駟連騎”的派頭,好像現(xiàn)代帶了幾部汽車的隨從侍衛(wèi)。原憲卻穿了一件破舊衣服,好像現(xiàn)代的穿件破衣服,衣冠不整,鈕扣不扣,便出來和子貢見面。子貢見他這個樣子,就關(guān)心地問他是不是生病了?子貢的意思本來想接濟這位老同學一下,不料原憲說,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只不過窮而已。他這番道理,無形中也罵了子貢,等于說當年在老師那里學習,老師教我們該如何做事作人,我們今天對這個時代、國家、天下沒有貢獻,有什么資格擺你那樣的派頭?子貢被他罵了這一頓,一直放在心里,始終很難過。

由原憲這個人,可知孔子的學生,什么樣的人都有。高行的如原憲一類,也可以說是逃名遁世的隱士,他知道所處的社會太亂,無法有所貢獻,因此遠走山林,韜光養(yǎng)晦。

名利濃于酒

現(xiàn)在我們先簡介了原憲,這里記載的是: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谷”的意思是代表當時的俸祿。原憲問什么是可恥的事情,孔子說,國家社會上了軌道,像我們這一類的人,就用不著了,我們不必去占住那個職位,可以讓別人去做了。如果仍舊戀棧,占住那個位置,光拿俸祿,無所建樹,就是可恥的。其次,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而站在位置上,對于社會國家沒有貢獻,也是可恥的。結(jié)論下來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為了什么讀書,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對國家能有所貢獻,假如沒有貢獻,無論安定的社會或動亂的社會,都是可恥的。

講到這里,我們想起一些故事,可作為研究這兩句話的參考,像原憲的生活型態(tài)與思想,他問孔子及孔子所答的話研究一下,這個免于“恥”字的功夫可真難。

如大家所熟知的,漢光武劉秀和嚴光(子陵)是幼年時的同學好友,后來劉秀當了皇帝,下命令全國找嚴子陵,而嚴子陵不愿出來作官躲了起來。后來在浙江桐廬縣富春江上,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反穿了皮襖釣魚,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怪人,桐廬縣的縣令把這件事報到京里去。漢光武一看報告,知道這人一定是老同學嚴光,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里,但嚴光還是不愿作官。漢光武說,你不要以為我當了皇帝,如今見面還是同學,今夜還是像當年同學時一樣,睡在一起,好聊聊天,嚴子陵還是那樣壞睡相,腿壓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有太史公發(fā)現(xiàn)“客星犯帝座”的說法。后世在嚴光釣魚的地方,建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因為歷代以來的讀書人,都很推崇嚴子陵,認為他是真正的隱士。有一個讀書人去考功名,經(jīng)過嚴子陵的祠堂,題了首詩在那里:“君為名利隱,吾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边@是推崇嚴子陵的。相反的,清人卻有詩批評嚴子陵:“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這是說嚴子陵故意標榜高隱,實際上是沽名釣譽,想在歷史上留一個清高的美名。這是反的一面的。

這里只是提供幾個故事,作為研究孔子“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钡膮⒖肌_@些都是人類社會的通?,F(xiàn)象,正如古人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此外,還有一段中國歷史上蠻有趣的事情。滿清入關(guān)以后,有許多讀書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六歲登基,就平定了這樣一個廣士眾民的天下,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礎(chǔ)奠定下來,可以說他是一個天才皇帝,不是職業(yè)皇帝了。他看見漢人反清的太多,為了要先收羅那些不愿投降的讀書人,在科舉中特別開了一個“博學鴻詞科”。對于前明不愿投降的遺老們,特別恩準,馬馬虎虎,只要報個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給予很好的官位,結(jié)果有很多人,在這種誘惑上動搖了,而進了“博學鴻詞科”。也還有很多人硬不投降,所以當時鬧了很多笑話。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譏諷,當時曾留下幾首諷刺的名詩:“一隊夷齊下首陽,幾年觀望好凄涼。早知薇蕨終難飽,悔煞無端諫武王。”后來又開第二次“博學鴻詞科”,再收羅第一次未收羅到的人。因為許多人看見第一批“博學鴻詞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從這里看,中國人講究的節(jié)操,要守住真是難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終生不變,實在是最高的修養(yǎng)。)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場的位置都滿了,后去的被推到門外去,就有人更吟詩挖苦了:“失節(jié)夷齊下首陽,院門推出更凄涼。從今決計還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敝袊x書人,非常重視節(jié)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見解的堅定問題。

隱痛詩人——吳梅村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詩人吳梅村,他的詩的確好。他本來堅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挾持其老母威脅他,逼得他最后只好去向清政府報到。因此吳梅村一生非常痛苦。同時清政府對這些投降的人,雖然待遇很好,但后來寫歷史的時候,清帝還是下命令把這些人列入“二臣傳”。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盡管再好,終究是投降過來的,骨頭不夠硬,這是很嚴重的,被人看不起的。吳梅村后來被列入“二臣傳”,他當時去報到,內(nèi)心非常痛苦,但是被清政府征召,非去不可。所以他的詩有:“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無由識九還?!眳敲反逡驗槊麣馓螅趹?yīng)召起程進京的時候,有好幾百人,號稱“千人會”為他餞行。有一個青年,沒有參加這次集會,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這個宴會中去給吳梅村。吳梅村坐在首席上打開來一看,臉色都變了。旁邊的人覺得奇怪,看了這封信后,大家的臉色也都變了。原來這封信上寫了這么一首詩:“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彼性谧娜巳涣R了。

我們看了這些資料,對于原憲問恥,孔子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边@一點,對中國文化中的臣節(jié)與忠貞的精神,要特別注意。

前天中午和幾位同學吃飯,也談到這個問題。有一位現(xiàn)在法國修哲學博士的同學,回來寫論文,因為她是學哲學的,聽了這個問題覺得奇怪,她說:“這有什么不對?”還問曾國藩,算不算二臣,我告訴她當然不算二臣,她反而覺得“更怪”。我說,假如有人說你是再嫁夫人,你氣不氣,她說:“我當然氣,我根本還沒結(jié)婚?!蔽艺f,對了,所謂二臣就等于一個女人結(jié)了婚,丈夫并沒有不對,而她又離開丈夫和另外一個丈夫在一起,當然別人要攻訐。這就是西方文化的看法與中國文化的不同。這個時代的道德、節(jié)操的觀念也與過去的不同。所以今天的中國文化,在這個問題上,也正處于歷史文化觀念的矛盾與交替當中。

對于孔子這兩句話,我們用了這許多時間討論,但是這里并沒有下結(jié)論,只是提供一些故事和意見,大家自己去研究。不過從孔子教原憲的這兩句話,可知作人之難。社會、國家上了軌道,干拿薪水,沒有什么事可做,不必出力,這不可以;社會、國家沒有上軌道,拿了薪水而沒有貢獻,也不可以,都是可恥。那么到底怎樣做好?他的重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責任,對于社會、國家要有貢獻,不管在安定的時代,或變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貢獻,沒有盡到知識分子應(yīng)盡的責任,就是可恥。

草澤中自有經(jīng)綸

原憲還問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顯示出,原憲之所以為原憲。后來退隱在草澤之中,并不簡單,他的修養(yǎng)相當高,從他的第二個問題,就看得出來。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伐在古書里經(jīng)常代表自負、自高、自大、驕傲、自滿的意思。原憲說,一個人自己的反省功夫,能夠克服了自滿,做到?jīng)]有驕傲,非常謙虛;也無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而且沒有大的欲望,不作過分的希求,清心、寡欲,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原憲這個問題并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他自己的體驗心得。他后來退隱草澤之間,可以說這幾點都做到了?,F(xiàn)在問孔子,這種樣子,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還不承認這是仁的境界。他說這是難得的,至于是不是仁的境界,那就不知道了。由此可知孔子所稱的仁,中國文化所標榜的仁的道體,就像道家、佛家所謂“得道”那樣,不可知、不可測,是非常高,不可思議的一個境界。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懷居,等于所謂“問舍求田,原無大志”的問舍。一個人每天問問房子的價錢;有了三十坪,又想擴充到一百坪;買了一層樓,又想變八層樓,這樣的人就沒有什么大志。所謂“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边@是引用《幼學瓊林》上的四句話,我們老的這一代,從小就念這本書,接受了這種思想,到現(xiàn)在還背誦得出來,這種觀念依然故我,這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東西??鬃舆@句話是說一個人只為個人的生活打算,還不夠成為一個士。這句話放在《憲問》這一其中,可以說原憲在孔子死后,不管功名富貴,而退隱于下層社會,絕不簡單,他一定替下層社會,替人家解決了很多問題,做了很多大眾福利的事情。而原憲之所以甘心放棄功名富貴,可以說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大,因此他硬是要責備子貢“學道而不能行之,病也!”等于對子貢的不滿意,指摘他沒有做到老師所教的學問道理,光是擺那么大的排場而已。

又如漢高祖劉邦,在前方打仗的時候,后方僅靠蕭何一個人。劉邦和項羽打了七十多回仗,都是打敗仗,可是兵源、后勤的補給,從來沒有缺少過,這就是因為蕭何在后方,政治、經(jīng)濟都做得好,社會非常安定。而劉邦在前方,每見到后方來的人,都要問蕭何在做些什么。蕭何覺得奇怪,就和賓客——智囊團、幕僚們——談起這件事。其中有一個人告訴蕭何,老板有所懷疑了。因為劉邦在前方作戰(zhàn),整個國家的政治權(quán)力,都在蕭何的手上,假如蕭何隨便左右擺一下,就不得了的。這位幕僚就建議蕭何做些問舍求田的事。后來有人向漢高祖密告蕭何斂財侵占民田,霸占民房,漢高祖看到密告,才對蕭何放心,反而一笑了之。這可從反面道理,了解正面人生。

狼虎叢中安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這個“?!弊志褪钦囊馑肌!皩O”字古代與“遜”字通用,遜者退也,就是謙退的意思。孔子說,社會、國家上了軌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國家社會亂的時候,自己的行為要端正,說話要謙虛。字面意思解釋了,我們再研究一下孔子。

這看來好像他很滑頭,教學生們幾種態(tài)度。其實不是滑頭,在這里是教人處世的臣道,做干部的基本原則,也可以說是作人的基本原則。天下太平,國家社會都上了軌道的時代,一個正人君子,行為要端正,說話正直,沒有關(guān)系,無所顧慮,也不會有斗爭。但當處在動亂的社會中,第一個原則:行為要端正,如當公務(wù)員,不貪污,不犯法,規(guī)規(guī)矩矩,方方正正??墒窃谘哉Z上,少發(fā)牢騷,不要得罪人。因為亂世里沒有章法,否則的話,往往出問題。從歷史的記錄,生活的經(jīng)驗,都可以看到。

前面曾經(jīng)說過,大家說蓋棺論定,而在人生經(jīng)驗中,有許多人,許多事,蓋棺不足以論定,有許多人硬是把冤枉帶到棺材里去的??创┝诉@個道理,又何必怨天尤人?

第一個就說到岳飛,他所處的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他要北伐,完全對,所以岳飛的人品行為,是危言危行,正言正行,結(jié)果蒙冤死了。他沒有做到《論語》這一段的“危行言孫”,怎么說他言不遜?“直搗黃龍,迎回二圣?!笔撬狈サ目谔?。二圣是宋高祖的父親和哥哥(過去帝王時代,稱皇帝為圣人,非常有趣。)他當時的口號,就是非打不可,準備一定要打到東北去,把太上皇、皇兄兩個人請回來。他這個話說得也對,是正言,但二圣回來,高宗怎么辦?所以秦檜要殺岳飛,不過是拍高宗的馬屁。因為高宗自己的意思,認為岳飛真可愛,可是打盡管打,迎回二圣來,教我這個現(xiàn)任皇帝怎么辦呢?而這個話,高宗又無法告訴岳飛,所以岳飛的死,就在他自己不能做到“危行言孫”!

第二個說到馮道,這個人前面曾提過的。在唐宋之間,五胡亂華幾十年間,換了好幾個皇帝,都是胡人來統(tǒng)治。五個朝代,都請他出任要職,活了七十三歲死了,晚年號為長樂老人??梢韵胂蟮玫?,此人第一是“危言危行”,生活非常嚴謹,本身一點漏洞、毛病都沒有,既不貪財,又不好色。他家里一口放生池,養(yǎng)了一些魚,他兒子抓了一條魚吃了,也被他責打了一頓??墒菤v史上批評他沒有氣節(jié),有奶便是娘。歐陽修論歷史,直罵他無恥??墒窃隈T道的詩中,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認為只要立身端正,在狼虎叢中,都可以站得往。他認為在當時那個時代中,都是豺狼當?shù)溃豁毾蛘l盡忠。只是要保存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命脈,等待自己國家有真正的人才出來領(lǐng)導(dǎo),用不著為胡人盡忠。他等了好幾十年,直到他死后才出了一個趙匡胤。這個故事說明馮道在當時那么亂的時代,對“危行言孫”是做到了。本身的行為非常端正純良,而態(tài)度上、言語上,絕對有分寸,不發(fā)牢騷。與歐陽修相反的意見,有王安石、蘇東坡等人,他們卻認為馮道是菩薩位中的人。由此可見是非之難定論。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這又是孔子對于人的才德分類。他認為真正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一定有文字著作,或者有名言留給后世。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都有德又有言。但是有些著作的人,文章寫行很好,理論上講修養(yǎng)、講道德,也說得蠻像樣的,卻一定有很好的修養(yǎng)德行。一個仁者一定有大勇,這個勇并不是會打架的好勇斗狠;而一個勇者,不一定有仁。這里要注意的是“不必”兩個定,這表示不一定。當然,有言又有德,有勇又有仁更好。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