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唐貞觀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圓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過失而被謫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菽艹錾鷷r,父親已病逝,他靠賣柴養(yǎng)母為生活。后因自感與佛教有緣,遂于唐咸亨三年(672)離開廣東北上,到湖北黃
梅縣東山寺拜
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后在弘忍命門徒作偈呈驗以選拔傳法繼承人時,他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后為逃避爭奪繼位權(quán)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zhuǎn)流徙于嶺南四會、
懷集等地,過著隱居生活。儀鳳元年(676),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為師,并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并在大梵寺設(shè)壇講經(jīng)說法,為其后開辟:“南宗”奠定了基礎(chǔ)?;菽茉趯毩炙?0余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結(jié)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xué)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并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dǎo)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xué)的門徒數(shù)以千計。其后,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jīng)的要義,編纂成《
壇經(jīng)》一冊。該書反映出惠能對傳統(tǒng)佛教教義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志,從而對中國哲學(xué)與佛教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菽苡谘雍驮辏?12)返歸新興定居,翌年圓寂于國恩寺。今南華寺內(nèi)所供六祖像,相傳為惠能的真身。
惠能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其禪學(xué)思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革命,他所開創(chuàng)的南宗禪后來成為中國禪宗的代名詞,禪宗也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菽苁菑V東新興人,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一天,他去集市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jīng)》,忽有所悟,便問誦經(jīng)人:“此經(jīng)從何處得來?”誦經(jīng)人答:“蘄州黃梅弘忍禪師處?!?于是決定去參禮五祖。 惠能來到湖北黃梅,在寺院里做擔水、舂米等雜務(wù)。數(shù)月后,弘忍物色繼承人,讓弟子各寫一偈。惠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贊賞,并得到了其衣缽傳授。后來惠能回到南方隱跡,“混農(nóng)商于勞侶”。大約十六年后,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檠經(jīng) ,清風吹動旗幡,聽眾中二僧爭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惠能則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印宗法師聽言,即把惠能延至上席談?wù)摲鸱?。見惠能出語不凡,契理契機,不禁問道:“早聽說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你嗎?”惠能出示弘忍所傳法衣,公開了自己的嫡傳身份。于是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發(fā)出家。兩個月后開始升座講法。 后來,惠能移住曹溪寶林寺。在那里教授徒弟,宣講禪法,盛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主張,一時信徒云集,影響愈大。武則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拒?;菽鼙救藷o著作,弟子法海將其在大梵寺的講法內(nèi)容記錄整理成(《壇經(jīng) 。惠能禪學(xué)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
前者是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jù);后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凈無染的。“人性本凈”;“但能離相,性體清凈”;“自性常清凈”;“佛性常清凈”。他所謂的清凈,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癡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tài)。人的本性、本心本來就沒有煩惱、迷妄,可以說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其次,惠能雖然強調(diào)眾生自性清凈,本自具足,但這是從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來說的?,F(xiàn)實的人與佛還是有區(qū)別的?!捌刑岚闳糁牵廊吮咀杂兄?,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覺,眾生即佛”。眾生雖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遺失本來,這就是為什么眾生只能是現(xiàn)實的眾生而不是現(xiàn)實的佛。要脫離苦海、解脫成佛,還必須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轉(zhuǎn)悟,返本歸真。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凈,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yīng)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nèi)而執(zhí)其外。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一是無念為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彼^“無念”就是去除人們的執(zhí)著,使心靈達到自由自在、通達無礙的解脫境界,而并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動。二是定慧等學(xué)。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碧岢环N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
三是頓悟成佛。就是“識心見性”?!拔矣谌毯蜕刑帲宦勓韵麓笪?,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強調(diào)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