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企業(yè)老板壓榨屬下,已是家常便飯,一些被壓榨者不堪忍受,走向極端。在這一點上,老板們跟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犯了同樣的錯誤。
美國經濟學家奈爾伯夫參加劍橋大學的五月舞會。舞會上有一種賭博游戲:每人得到相當于20美元的籌碼,參與人以押注形式參加,最后,勝者可以得到明年舞會的免費入場券。
奈爾伯夫運氣很好,在最后一輪前,他贏得700美元的籌碼,第二名是一位英國姑娘,贏了300美元籌碼。其他人都被淘汰,英國姑娘希望求和,奈爾伯夫自以為勝券在握,拒絕對方的建議。
最后一輪,英國姑娘破釜沉舟,把300美元押在3的倍數上,取勝概率只有12/37。奈爾伯夫把700美元押在2的倍數上,取勝概率為18/37。
結果出人意料,小概率事件發(fā)生了,奈爾伯夫輸得精光。
事后一反思,奈爾伯夫恍然大悟。當時,他比英國姑娘多贏多少并沒有什么意義,只要排名第一就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有效的辦法是“跟隨戰(zhàn)略”,無論英國姑娘押到哪個倍數上,他都跟隨,輸贏和她相同,最終的勝利者肯定是自己。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時刻了解自己要什么,采取不同策略,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目標。例如雙方發(fā)生沖突,別看弱小一方可憐,由于他的損失小于強勢一方,在實質上,弱小一方往往更有優(yōu)勢。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也是這個道理。這時,解決沖突的最好辦法,不是強勢一定要壓倒弱勢者,相反,強勢一方要主動向弱勢一方讓步、妥協。
現實中,一些企業(yè)老板不懂這一點,常常與屬下對立、沖突,向弱者發(fā)威、施暴,最后逼得一些弱者不得不鋌而走險,跟他玉石俱焚。
一個資產上億元的老板,與一個身無分文的民工,玉石俱焚,誰的損失大?答案一目了然。
企業(yè)的目標是盈利,不是對抗,中國的老板們應該仔細思考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