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賢是最稀缺的,往往幾百年難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現在已經被追溯到了八千年,究竟出了多少圣賢呢?好像也沒有多少。
為什么圣賢如此的難以培育呢?我們不妨看看平常的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既然是常人就不免犯錯誤,既然犯錯誤就有可能被指責,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常人往往要想盡一切辦法逃避指責,甚至嫁禍于人。而事實上還有很多常人沒有犯錯卻被人冤枉的,而且難免不被冤枉。常人對于被冤枉的反應是什么呢?申冤,平反昭雪,最起碼也要討個說法!這就是常人!常人最怕不被人理解!
那么,圣賢對于冤枉的反應呢?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圣賢往往是被冤枉出來的。不是被冤枉的多,而是對于冤枉能夠坦然接受。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既然我為圣賢,那么我就能接受你對我的冤枉,原諒你對我的指責。大概在這種意義上,耶穌和釋迦牟尼可以真正稱為圣賢。
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如何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的?蘇格拉底說,家有悍婦。我想,他如此說,不一定是真的對妻子的抱怨,更多的是調侃和愛惜。因為,在家庭里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不是哲學家懼內,這是一種包容。就好比很多人說,上海男人比較怕老婆,不是“怕老婆”,是對老婆的“尊重”!為什么會有這種“尊重”?是因為文明程度更高。
這下,您應該明白了吧?上海男人自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男人,卻源于他們最包容和忍辱負重。盡管很多人在說,上海男人就是小男人,就是會燒幾個小菜,過去還要倒馬桶洗衣服,在影視作品里被不斷的詆毀影射,在《渴望》里最令人不恥的男人,被起名“王滬生”。但是,上海男人的“小男人”美德,卻為整個社會所推崇!
而圣賢的修煉何嘗不是如此?古來圣賢多寂寞。并不尋求常人的理解,默默的前行,苦心修煉,苦中作樂!
所以,圣賢不是做了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而是能夠接納,包容,立天地之間,懷萬物千古,不求得到,只愿意盡人事順天意,無怨無悔,大智若愚,大道無形,大愛無疆,獨愴然而淚下。。。
用一句詩,就是“為什么眼里常含淚花,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被冤枉,誰被冤枉?圣賢不一定是救世主,但是圣賢一定是我們精神的楷模。百折不撓,百煉成鋼,是為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