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我們中國人最不陌生的道德。尊重老人,尊老愛老。這個道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深層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不管是哪個民族、不管是哪個地區(qū)、不管是什么
職業(yè)、不管是哪個年齡段人們共同認同這個道德。孝這個道德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很早很早人們就崇尚這個道德。孝在最原始的文字里頭,在卜辭里頭他的形狀像一棵樹。樹上面枝繁葉茂,上面有枝葉,底下是根。不管你枝葉多么復雜,多么繁多,你都根源于一個根。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來源于根。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我們是炎黃子孫,有炎帝、黃帝。我們是炎黃子孫。所以孝在中華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中是最重要的道德。孔子本人是非常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xiàn)了17次。據(jù)說宋朝,北宋王朝宋太祖在他奪取天下以后,他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為什么呢?《論語》里出現(xiàn)孝字出現(xiàn)了17次?!墩撜Z》一共20章,這17次出現(xiàn)孝,有15次在前10章。所以他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后來到宋太宗繼位以后,趙普去世了。去世的時候,人們?nèi)シ南蛔樱瑩?jù)說,傳說就是一部《論語》。而且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個孝的道德非常重要。
孔子有個學生叫有若,有若曾經(jīng)講到了孝。有若講孝、有若論孝,應該說反映的就是孔子的思想。應該屬于孔子思想的組成部分。他把孝擺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若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也?!保ā墩撜Z》)。就是說這個人在家里頭,如果能夠做到孝順父母,悌愛兄長,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特別是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在外面就不會當叛臣,不會犯上。這就是說,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因為他在家里我當孝子培養(yǎng)了非常好的道德。他在外面也會忠實履行自己當臣子的職責。好好的盡心盡力為國家做事情。接著有若說“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為之有也”(《論語》)。這人平常不好犯上,對上面都是很尊敬,堅守自己的職責,服從上面的調(diào)遣,服從上面的命令,這樣的人不會作亂。然后有若又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國家先抓住根本。抓住根本就符合“道”。抓住根本就不會偏離“道”。最后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說你要做到仁愛,仁愛就是根本。整個國家的治理要充滿著仁愛的精神。仁愛精神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孝悌就是仁愛的根本。說你抓仁愛,讓人們有仁愛的精神,培養(yǎng)人們的仁愛精神,得從根本上來培養(yǎng)。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當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孝。孝順父母,悌愛兄長,其中主要的是孝。孝悌是根本,先從這個道德來培養(yǎng)。我們平常老說要對人們進行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樹立這個道德、樹立那個道德、樹立遠大的道德、樹立最美好的道德。但是你說這些東西說的很大。這些大的道德,這些長遠的道德,美好的道德要通過一些具體的道德來實現(xiàn)。而且你培養(yǎng)的時候要從具體的道德來開始培養(yǎng)。就像我們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再做多么偉大的事業(yè),你也得先從一些具體的事情開始。這么美好的道德,偉大的道德,仁愛的精神,從哪個道德來具體的開始培養(yǎng)呢?就是孝,從他來開始培養(yǎng)。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們一般認為孝只是對老人孝順,卻不會想到孝對人的道德培養(yǎng)也是很重要的。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其實很有道理。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岳飛,也正是因為是孝子,在家能盡孝,在外才會盡忠。而通過前幾天的講述我們也認識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盡孝和講仁之間是一種什么關(guān)系呢?)
為了說明孝的重要性,我們來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聯(lián)系起來,我們來進行探討。
首先我們把孝和仁聯(lián)系起來,仁這個道德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仁是什么?仁者愛人,就是愛,就是內(nèi)在的真誠的愛的情感??鬃诱f這個道德是非常非常難做到的。我們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鬃佑袀€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好的學生,顏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的痛苦。孔子說“天葬予,天葬予”《論語》。就好像天要拋棄我。顏回這個學生死了以后給孔子帶來這么大痛苦。但是像顏回這樣好的學生,顏回這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顏回也頂多能夠連續(xù)三個月不違反仁。意思就是說連顏回這樣的人都不能夠長期地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做到仁。仁簡直太難了,他也就三個月不違反仁。所以仁這個道德是最高的。仁這個道德強調(diào)的是人們的一種內(nèi)在信念,強調(diào)的是一種真誠。仁這種道德他是比較抽象的。他要通過一個具體道德來體現(xiàn)。在具體道德中那種道德最能夠體現(xiàn)仁呢?仁可以通過很多具體道德來體現(xiàn)。你比如孔子也講過“恭,恭敬;寬,寬厚;敏,敏捷;惠,恩惠”。這些都是道德。但是在孔子看來最能夠體現(xiàn)仁的道德的、能夠更好的、集中的體現(xiàn)仁的道德的莫過于“孝”。孝是最能體現(xiàn)仁。仁也能夠通過其他道德來體現(xiàn)。但是最好最好是通過孝來體現(xiàn),孝是最能體現(xiàn)仁的道德的。為什么孝能夠體現(xiàn)仁的道德呢?因為孝道最講究內(nèi)心真誠、沒有代價、不是為了別人,就是我的內(nèi)心,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實實在在的,仁不就是這么一種道德嗎?仁就是講內(nèi)心,而孝這種道德是最強調(diào)內(nèi)心,所以孝最能夠體現(xiàn)仁的道德。比如有人問什么叫孝?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這是什么意思呢?說現(xiàn)在很多人說孝順父母就是能夠養(yǎng)活父母。養(yǎng)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給他吃。要穿,給他穿。要居住,給他居住。父母需要物質(zhì),有什么物質(zhì)需求,有什么物質(zhì)的待遇,我都給他。能夠養(yǎng)活父母??鬃诱J為不是這樣。(孔子)說你對你們家養(yǎng)的狗,養(yǎng)的馬,你也得滿足他們得物質(zhì)需求啊。孝和養(yǎng)狗馬不同,最大的區(qū)別是內(nèi)心真正的尊重父母。發(fā)至內(nèi)心的那種情感。發(fā)至內(nèi)心的一種道德。還有人也問孝,孔子也回答了,也這么回答,也是這個意思。
當時孔子有個學生叫子夏,問什么叫孝,孔子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僎,曾以為孝乎”《論語》。什么意思?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兒女搶先去干,不讓父母干。好不容易有點酒,有點肉,有點好吃的,給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僅僅這些就是孝嗎?孔子說,這些還是不是,那么什么是孝呢?還是我們說的內(nèi)心真誠??鬃诱f了,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給父母吃,可是你的色難(面色很難看)。(孔子)說你雖然能夠給父母做事情,給父母吃好的,但是你的臉色很難看,你這還是不孝。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臉色不能難看,是你真誠的真心的愛你父母。所以孔子這里強調(diào)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鬃诱f最高道德仁就是這樣,仁不能夠停留在形式上。要內(nèi)心真誠的愛別人,講仁的時候,不能夠光表面上互相贈送禮品、敲鐘打鼓,互相說好聽的話,互相敬酒。這是仁嗎?這不一定是仁,還得看你的內(nèi)心。如果你內(nèi)心真誠的愛對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愛。那么孝就是這樣。如果你內(nèi)心真的對父母好,真正的關(guān)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不要光講究那些表面的形式。這里我們要聯(lián)系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現(xiàn)實生活跟過去那種家族社會不一樣?,F(xiàn)在很多人遠離自己的父母,到遠方去工作,這是很普遍的。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樣,整天在父母周圍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這是不可能了,也不必要。因為現(xiàn)在條件跟過去不一樣了?,F(xiàn)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來得到合理的照顧。那么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但是有一點還是和古代一樣的。就是孔子說的內(nèi)心真誠,你雖然離父母非常遠。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邊遠隔千山萬水,非常遠。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你對父母的那種真誠的愛、真誠的尊敬,而且現(xiàn)在條件也允許啊。現(xiàn)在很多人有錢了,你可以給父母買這買那,你可以回家的時候給父母買很多東西。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樂。父母真正的快樂,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對他的情感,你的心想著他。
人為什么會有這種孝的情感呢?這種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過課堂的老師去講,人們就能夠做到呢?這種情感就能夠產(chǎn)生呢?不是,當然也需要別人講,也需要別人去培養(yǎng),這種孝的情感,這種道德的產(chǎn)生,他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在生活中形成的,在人們頭腦中他是最不容易被抹掉的。他是人們最不容易放棄的。知識有時候通過知識的講解,通過知識的講解進入你頭腦中的東西可以放棄,那個東西不可以放棄。他滲透到你的每一個細胞當中。跟你的生命力已經(jīng)合一了。就這么形成的。孝這個道德的培養(yǎng),應該說是在我們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孔子儒家道德的培養(yǎng),特別重視:道德完全出于自律、道德完全出于我們的內(nèi)心、完全是我們內(nèi)心真誠的信念。我信這個東西,不為什么,沒有什么功利,沒有什么好處,我就這樣??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肮胖畬W者為己”,什么意思?古人(孔子)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學習的是為了什么???為了完善自身。不為什么,沒有什么功利。他不像現(xiàn)在的學者的學習老是給人家看的。老是想通過這種學習得到什么好處,讓別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古代的學者不一樣,古之學者為己,他是為了完善自身,不為什么。孝也是這樣。你為什么孝???不為什么,就這樣。既然就這樣,既然不為什么,所以我就這樣,不會變化的。別人在這,我這么做。別人不在這,我也這么做。如果我孝是為了別人的話,那就壞了。那就別人在這兒,我孝。別人不在這,那我就不孝。別人在這,我這么做,別人不在這,我就不這么做,就會這樣。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不是自己真誠的情感。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是我真誠的情感你在不在這,我都這樣,我永遠這樣,這就是我的秉性。所以孔子說過這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親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父親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動了。“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也”——《論語》。把父母那些好的東西,把長輩那些好的傳統(tǒng),你都繼承下來。長期的把他堅持下去。那你就是孝。所以《孝經(jīng)》里說孝是什么呢?“孝是善繼承人之志也”善于繼承人的志向,繼承人的思想?!吧剖鋈酥乱病薄0亚叭说哪切┖玫氖虑?、好的做法也繼承下來,加以發(fā)揚光大。所以我們說孝講究的是一種真誠。
(只有發(fā)至內(nèi)心的真誠才有發(fā)至內(nèi)心的孝順,那么孝順應該怎樣表現(xiàn)呢?孔子認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是他的第一層社會關(guān)系。所以對父母要講禮節(jié)。那么孝是通過什么樣的禮節(jié)來表現(xiàn)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禮節(jié),符合孔子所說的孝嗎?)
第二我們講孝與禮。孝也是一種禮節(jié)。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jié)來表現(xiàn)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jié),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jié),最初的禮節(jié)。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得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guān)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nèi)绾翁?,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鬃犹貏e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jié)。有人問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說“無違”。不要在禮節(jié)上違反父母?!笆谈改笌字G”《論語》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對。父母可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么辦?幾諫(婉轉(zhuǎn)的語言來勸父母)。要勸說,但是不能粗暴。不能罵父母,不能粗暴。不能說,你怎么呆頭呆腦的,老糊涂了你??刹荒苓@樣。婉轉(zhuǎn)的勸說父母。“見志不從,又進不違”《論語》。父母還是不愿意,不聽你的勸告,那怎么辦呢?你起碼面子上還要恭敬。不能強迫,不能對父母耍態(tài)度,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為父母奔波,再有呢,勸父母可能很費口舌,很費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這是在禮節(jié)上要講這個??鬃舆€講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父母還在,你不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你就是去遠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你在哪?別讓父母內(nèi)心著急。父母焦慮,那么父母的生活會受影響。關(guān)于這種禮,孔子還講過“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父母年邁,身體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種各樣的病也找來了,所以你對父母的身體要注意,就怕父母得病。得病你應該感到憂慮??鬃舆€講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一懼”《論語》。父母的年齡你要知道的,心里要特別清楚。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一則以喜,你應該高興。父母高壽,父母健在,父母這個歲數(shù)了。能活到這個歲數(shù),好,為他高興。另一方面,心里一則以懼,懼呢,憂慮,父母歲數(shù)這么大了,年邁了,身體要衰落了。一步步走向死亡,所以你心里還應該有憂慮,憂懼。有這么一種情感。這都是禮,必須得有這些禮。儒家由于特別強調(diào)這些禮,所以對中國(社會影響很大)。后來儒家上升為官方思想之后,中國封建制度對儒家的禮吸收了很多。由于儒家講這個禮,他對中國人的生活,對中國的制度、政治制度還有其他一些制度有很大的影響。那么中國古代有關(guān)于孝的禮節(jié),有很多講究、有很多內(nèi)容。比如有居常(就是說平常在家里怎么樣恭敬父母,怎么樣善待父母。第二、伺疾,疾病找上身來了,父母要得病,子女更要好好的伺候父母。第三點、丁憂,丁憂就是父母死了,給父母辦喪事,這都是孝的禮節(jié)。孔子講究孝的禮節(jié),這些禮節(jié)并不是提倡做那些極端的行為,實際上后來孝成為封建禮教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打壓人性,打壓人的本性維持自己統(tǒng)治的一種工具。使得一些孝子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其實這些做法,這些極端性的行為并不符合儒家原本提倡孝道的意思。并不是這個意思。儒家原本提倡孝道是說只要能夠盡人之情,盡到人們對父母的情感就可以了。你比如說孔子的學生問孔子什么叫孝??鬃舆€這么回答過“無違”。就是不要違反自己的禮節(jié)。什么叫不要違反禮節(jié)?什么叫禮節(jié)?。靠鬃诱f“生,侍之以禮”。父母在,你對父母的侍奉要講究禮,要侍之以禮?!八?,葬之以禮”。父母死了,你埋葬父母,辦喪事,符合禮節(jié)就可以了。還有“祭之以禮”。以后還要祭祀死去的父母。祭之以禮就可以了??酌夏菚r侯提倡孝并沒有提出要做出一些極端性的行為。后來就發(fā)生了很多極端性的行為。有很多極端性的行為其實不符合禮節(jié)。像我們后來說的割股療疾。有些行為相當極端,這在歷史上我們可以舉出很多歷史例子。比如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何澄粹,割股療疾明確的記載可能從他那開始。何澄粹的母親病了,他割自己的大腿肉(給母親吃)。儒家對這些極端的行為贊成不贊成?孝是肯定要講求的,但儒家強調(diào)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并不拘泥于某些具體的行為,說你一定要做出某些具體的行為,這才是孝嗎?并不是這樣,只要你能夠盡到你的情感,盡孝就可以了。不非得規(guī)定你一定要做出某些極端行為。而且你做出這些極端性行為,儒家是非常反對的。荀子說過這樣一些話“量食而食之”。就是根據(jù)你的口味,你能吃多少你吃多少?!傲垦鴰е?。就是你的衣帶到底要多長,要根據(jù)你的腰的需要,別太長也別太短。荀子這是說什么呢?這實際上就是說孝子辦喪事,是要盡孝。盡孝要根據(jù)你的情況,根據(jù)你家的財力,你看這個喪事辦到什么程度(合適),就到什么程度,你不要強行。荀子往下說,“相高以毀瘠”《荀子》?!跋喔摺本褪歉傎悾戕k的規(guī)模大,我比你還大,他比我更大。大家互相競賽,就像給父母服葬一樣。一般服葬三年,你三年我五年,你五年我十年,你十年我二十年。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趙宣,后來發(fā)現(xiàn)他是個騙子。他在墓道里能住二十年。別人都三年,他二十年。他就是相高,相互跟別人攀高。后來發(fā)現(xiàn)他是個假貨。他在墓道里生了五個孩子,這是個假貨。你在這方面競爭。荀子批評了,“相高以毀瘠,是奸人之道”。說干這種事情的人都不是好人,內(nèi)心不正,是奸人之道。“非
禮儀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荀子》。這種做法并不符合禮節(jié),并不符合孝的禮節(jié)。真正的孝的感情只要能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就可以了。你不要去相互攀比這些表面的形式。一攀比你等于把孝順父母這種感情放在一邊,而跟別人去攀比這種表面的形式了?!跋喔咭詺я?,是奸人之道。非
禮儀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將以有為者也”《荀子》。荀子說,凡是干這種事情的人,他都是有所圖,肯定他的居心不良。他跟別人競爭這些東西,玩這些表面形式的競爭。其實是為了他個人的目的。他有所圖,他想在大家面前表演,然后今后可以有機會升遷??梢缘玫礁蟮暮锰?。所以荀子堅決反對這些所謂的孝子。儒家的孝和禮就是這樣。就是說孝和禮肯定要通過一些禮表現(xiàn)出來。而且有關(guān)孝的禮就是最基礎的禮,就是第一層的禮?!靶⒄撸Y之始也”《左傳》。要從孝的禮開始培養(yǎng)。人們講究禮,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弄成形式主義。不能在
禮儀上、禮節(jié)上、不能在這些表面的東西上去相互競爭。盡情而已。
(只要盡到了感情就是盡到了孝。但是要盡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適的呢?滿足父母的什么要求才是適當呢?南宋詞人陸游因為母親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唐婉,就忍受愛情的煎熬而和唐婉分手。雖然自己痛苦,但他認為這是盡孝。而比他早一千多年的孔子卻在《論語》中說這不是真正的孝,那么真正的孝究竟該怎么做呢?)
第三,儒家講孝是滿足父母合理要求。所以做為一個孝子,你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順父母。對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地方,你應該恰當?shù)奶幚怼H绻阋晃兜挠细改?,對那些不正確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順,你恰恰是不孝。有一個關(guān)于曾參的例子,曾參他們家比較困難,他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叫曾點,父子兩在那種地、鋤草。地里面種的是瓜,曾參可能種地技術(shù)還欠點火候,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給鋤斷了。這下完了,瓜還在長呢,你把瓜秧鋤斷了,那瓜不就死了嗎。曾參的父親曾點脾氣特別暴躁,當他看見曾參把這個瓜秧給弄斷了以后,就大怒沖過來了。曾參知道自己的父親生氣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著父親。罵他或者懲罰他。這個父親脾氣很暴躁,拿起棍子沖著曾參就是一棍子。曾參也不跑,就讓父親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參應聲而倒,一下就暈過去了。父親太暴躁了,然后曾參待會兒醒過來了,父親還在那。他對父親恭恭敬敬地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簡直是太不孝了。而且回到家里以后,曾參彈起琴來了。為什么彈琴呢?為了不讓自己地父親擔憂。因為父親當時一時沖動打了曾參,下了狠手給打成這樣。父親可能也會擔心,會不會把兒子打壞。父親可能更難受,曾參在那彈琴、唱歌是向父親表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沒事??次疫€在這彈琴、唱歌很快樂。所以父親你放心,你不必為了我擔心。所以曾參認為這是孝順。這件事情鄰都傳說曾參是個大孝子。但這件事情傳到孔子的耳朵里去了??鬃勇犃朔浅5纳鷼?。他跟其他學生說,你們?nèi)マD(zhuǎn)告曾參,說我不再認他這個學生了。說他不孝,我不再認他這個學生了。曾參聽到學生的轉(zhuǎn)達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說我不孝呢?我太孝順父母了,你怎么能說我不孝呢?你生那么大氣呢?我錯在哪呢?他就來見孔子了,說我錯在哪呢?孔子說,你父親下這個狠手打你,當然有可能會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話,你父親會被官府給抓起來,你父親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讓你父親這么打你,讓你父親犯罪。造成這個后果,你這才是不孝。你父親這時候下狠手打你,你應該趕快跑,你跑,你父親就不會犯這個錯、犯這個罪。你父親就不會被官府抓起來了。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為你那才是孝,讓你父親打你,最后造成的后果。因為你父親這么打你,下這么狠的手,你父親這些做法是不對的。你父親是犯了錯誤的。所以你應該及時地想辦法阻止你父親這個錯誤。不讓他犯這個錯誤,結(jié)果你任憑你父親,迎合你的父親,讓他犯這個錯誤,最后讓他被官府給抓起來了或者把你打死,你父親失掉了自己的兒子。你父親肯定會很痛苦。讓你父親淪為罪犯,讓你父親很痛苦,因為失去兒子痛苦,這才是真正的不孝。如果你孝順父親的話,你應該趕緊跑,別讓你父親犯這個錯誤。別讓他因犯這個過錯被官府抓起來,別讓他承受喪子之痛,這才是真正的孝。實際上這個故事就表達這樣一個信息。作為一個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錯誤這也是孝。有人說,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這樣。儒家并不提倡這個東西。真正的孝是這樣:滿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時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東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孝。
(我們知道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我們也知道通常意義上說的在家盡孝,在外盡忠。那么孔子的儒家學說談到孝就是簡單地讓我們在家盡孝嗎?只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只孝敬自己的老人這符合孔子談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嗎?)
最后一點,儒家講孝不是一種狹隘的道德。我只愛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并沒有那樣狹隘。說我不管別人了,父母之外別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們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損人利己。我可以損害別人家的利益來維護我們家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并不是這樣。儒家特別強調(diào)要把這種孝的情感擴而展之,擴而大之。要使他最后擴大到什么程度呢?去愛一切人。你去愛人,愛人先從愛親人開始,但是我不停留在愛親人上,不局限于愛親人。而要一步一步擴大。所以孟子說過這種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對我們家老人好,對我們家長輩好。由此我應該帶著這種愛我們家老人之心去愛別人,愛別人的老人,尊重別人的長輩。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難,我都應該想到我在家里頭,我們家老人遇到危難,我怎么著。那對別人的老人,我也應該那樣。我愛我們家的晚輩,愛我們家小孩,我也應該對人家的小孩有這種愛心。擴充到愛天下人,愛所有的人。實際上是這樣一種理念。千萬別把儒家的孝給理解成狹隘的,只愛自己家的人。不愛別人,甚至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損害別人的事情。并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說儒家的孝的道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道德。
助理手機:13738008038, QQ:2851253265 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