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世間,無論愿不愿意、喜不喜歡,總不免和人接觸、溝通;如果再加上置身人際網絡中所被賦予的諸種角色,將會發(fā)現(xiàn)其中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常會令人矛盾情結叢生。想棄之而去,卻又需要依賴它;真的要接受它,卻不見得能如人意,其中的焦灼,理不出頭緒常令人大嘆“做人真難”!
然而,如果能從佛法角度來看人的關系,當發(fā)現(xiàn)一切不離因緣果報,緣聚緣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只因人們無法清楚事實的真相,所以常為人際關系引發(fā)的問題所苦。
化解膠著的人際糾纏
有的人做事習慣以“人情”為依歸,然而人的念頭變化萬千,加上每個人對話語的解讀不同,致使同一件事情呈現(xiàn)出百千種事相,若我們被繁復的事相所惑,而執(zhí)假為真,痛苦是難免的事。因此除了要先從觀念上厘清之外,也可以試著運用佛法修行上的訓練來處理所謂的不如意,例如遭遇不快或難以解決的人情糾葛時,運用數(shù)呼吸或念佛等方法,先放松焦灼的身心,澆息心上的惱熱,讓身心平靜安寧,再以佛法的智慧抽絲剝繭,找到事相的根源,不但能以正確的判斷處事,也能把陷于膠著的人際關系化解開來。
此外,若我們在知見上有了正確的看法,對復雜的人際也能淡然處之,更要以慈悲心體會對方的感受,以免讓他人生起煩惱。
除了知見與方法上的調整,未學佛前,價值標準與一般人類似。學佛后,發(fā)現(xiàn)某些人生觀、價值觀與世間法是顛倒的,這樣的差異會使人際往來間形成矛盾。因此如何在出世和世法間之中調和,也是學佛人的重要課題。
例如學佛后嗜好變了,當心念都放在修行上時,自然會停止向外逐馳的生活??墒羌胰?、同事和朋友面對不同于以往的你,就有些不習慣,如果又不斷拒絕人情的邀約,不免會抱怨你對他們的疏忽。因此若置身這種處境,也要適時觀照自我,檢討自己是否以冷漠取代了人間的溫暖與關懷,畢竟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也不能以這樣的態(tài)度隔絕他人。學佛的本意雖在解脫道與出離心,但學佛的根本卻在行菩薩道,對五欲六塵的心要冷,對社會公益的心卻要熱,分享感動生命的喜悅。
尤其自己之所以能時時不忘修行,表示佛法感動。觸發(fā)了自己內在的覺性,因此不應以隔絕冷漠拒絕他人,反而應適度與家人、親友分亭,將感動自己的利益,也感化他人來學佛。
另外,也常聽人抱怨學佛的家人或朋友,會不經意地嘲諷他人不懂佛法,并且時時以佛法指正他人的身口行為及意念等。如他人心生不悅,便以“嗔心”示警,看到別人換季購物,便說對方起了“貪念”,或指責別人吃肉不慈悲等等。這樣的態(tài)度即使原為善意,也可能自己被僵化了而未能覺察,反以制式的標準損傷了與人的互動,甚至讓人對佛法生起煩惱,進而傷害了自己所受用的佛法。
因此當自己學佛受益,而感覺生命打開了另一只眼,對人生價值產生不一樣的看法,甚至產生強烈的“覺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或體會終于找到人生目標的欣喜之余,把自我要求自己的行為能如禮如儀,建立應有的威儀,讓自己成為良好的佛教徒,以身心統(tǒng)一的自在感動他人。
不以分別比較對待他人
若能以此心念與他人相處,也才不會以此價值標準來評斷別人,甚至以比較、分別的心對待他人,而不小心讓自己的慢心無形中逐漸滋長。
至于一般人認為佛教徒應該忍辱、無爭、慈悲,常被不合理的要求與對待而陷于掙扎中,不知道該不該據理力爭。甚至對于何謂合理,何謂不合理產生疑惑時,作力一個自在的佛教徒,也要懂得以智慧來面對。
面對復雜的人情世故、人際網絡,處理問題的核心不外是運用佛法時要能調和清理,以免落入重情者的鄉(xiāng)愿,或偏理者的剛愎。在修行的漫長路程中,當以大家都還是凡夫,尚一路趺跌撞撞來互相體諒,并不斷提醒自己,回到人的本位來看事情,在慈悲柔軟的身心狀態(tài)下,時時安定自我的身心,事事以開闊的心量來對待,就如同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chuàng)辦人圣嚴法師所說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便是值得時時咀嚼再三的智慧法寶,尤其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更是置身繁復的人情中,經??梢杂脕碛^照身心的好方法。
關注:心想事成5201314公眾號,讓我們的心靈一起成長,讓愛傳播的更廣,我知道你心理是充滿了愛的,我知道你會傳播愛和感恩的,因為你本來就是充滿愛和感恩的人,難道不是嗎?第一,用微信掃一掃,第二、點擊關注,第三、點擊歷史消息,當你覺得受益了就把它轉發(fā)給你的朋友,你將功德無量,多給自己積福報,你懂的,在點擊右上角,在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