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是一位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學老師,但他卻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去做給中小學生講課。他認為,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關于什么才是好的語文教材,他所踐行的回到四書五經的傳統(tǒng)經典未必是最好的路徑,但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這是他一次講座的實錄,轉載自解放日報。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作為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教育資源?!耙粋€人或一個民族想成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與經典結緣,是不可想象的?!?/p>
如果說西方國民教育是兩堂:學堂和教堂;那么,中國古代的國民教育則是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每個村落都有學堂,每個家族都有祠堂,每個家庭都有中堂。學堂里有圣賢,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親師。
“西瓜大,芝麻小”這還用教嗎
我雖然在大學里教書,可是對中學教育還是比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師范大學當老師,就是培養(yǎng)中小學語文老師的。我又曾給高考復讀輔導班上過課,也給小學二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上過傳統(tǒng)文化經典課程。
給學生講《論語》,一本《論語》從頭講到尾,一輪下來,花一年半時間,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講了三輪。
為什么我作為一個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學老師,要花這么多的時間、精力去做給中小學生講課的事?因為我感覺,現(xiàn)在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我一直在思考,基礎教育和文化經典之間是種什么關系。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yè),我們的語文教材里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經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文化中有儒釋道三家,教材里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儒家的?
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佛家的?有沒有一篇完整介紹中國道家的?沒有。甚至像孔子這樣代表中國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學教材里,都沒有稍微像樣的介紹。而進入大學后,大家都學各自的專業(yè)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經典作為教育的一個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都這么做,讓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和認同。認知,就是了解;認同,就是從感情上、理性上認可??墒俏覀儸F(xiàn)在做得并不好,這就是今天我們教育的現(xiàn)實。
一次,我在山西給中小學老師講座,翻看小學語文教材時,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篇課文,講的是“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傘”,課文后面還要求背誦并默寫。
我問老師,學生背誦它有什么意義嗎?這能夠成為知識的積累嗎?
我再翻開第二篇課文,里頭說,“西瓜大,芝麻小”,我笑了,這還用拿到教材里教嗎?這是給普通孩子編的教材,還是給特殊學校的孩子編的?
深圳有一個教育論壇,每年都會安排一些語文老師去講公開課。有一次,他們邀請了一位老師在上面講課,上的什么課呢?小學二年級的一篇課文,唐朝詩人駱賓王7歲時的作品《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本褪沁@4句詩,這位老師講了整整50分鐘。
課上得怎么樣呢?客觀地講,這位老師是非常優(yōu)秀的老師,課是非常精彩的課,但是,我聽完之后的感受是,這樣一首唐朝7歲小孩寫的詩,讓兩千多年以后的孩子花50分鐘來聽,有必要嗎?這是兒歌啊,這樣的詩不需要進入小學課本,即使進入小學課本,講5分鐘就足夠了,因為里面并沒有多少值得積累的價值。
這還好,多少還算是唐朝一個大師級詩人童年時的作品。今天,在我們的小學教材里,還有一些不知從哪里來的莫名其妙的東西。
比如,“小明要上學了,在路上看到一只蝴蝶,他就抓蝴蝶去了,小剛告訴小明別抓蝴蝶了,上學去吧,于是小明和小剛高高興興上學去了”,后面還要求背誦并默寫課文。這種內容,背它干什么呢?
不會做題沒關系 不會做人不行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基本形式是私塾,基本內容是讀經。讀什么經?四書五經。
中國古代鄉(xiāng)村教育的成本非常低,幾乎不需要國家的資助,國家只管考試就行了。
中國歷代大學者、大文學家,幾乎都是從鄉(xiāng)村教育中、私塾里培養(yǎng)出來的。近代如魯迅、梁漱溟、陳寅恪、胡適、錢穆等人,都是從鄉(xiāng)村低成本的私塾里開始接受教育的。
魯迅那篇著名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三味書屋就是魯迅在家鄉(xiāng)紹興12歲到17歲求學的地方。一間三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老秀才壽鏡吾在那里坐館教書,一教就教了60年。
那不是國家辦的學校,孩子們一開始讀的可能就是一本線裝的《論語》,老先生也沒有那么多的教學方法,什么愉快教育、激勵教育,他都不懂,但他懂得兩個字:教書。
教書者,教人讀書也。讀書者,讀經典也。教書,他只做一件事情,斷句。以前的《論語》沒有標點,他給斷句,斷完句讓孩子讀,讀完了背,背完一段再斷句,再讀,再背。這樣教書,教出來了什么?三味書屋教出來了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