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才是地球上萬事萬物的三個層次,天有天道的責任,人有人道的責任,地有地道的責任。
天道的責任就是乾卦,自強不息,剛健創(chuàng)造。
地道的責任就是坤卦,厚德載物,柔和化育。
而人道的責任就是將兼顧天地的責任,幫助萬物生生不息,他要自強不息還要厚德載物,既要剛健創(chuàng)造也要柔和化育。所以人在天地間重要的功能是調(diào)配各種資源到合理的狀態(tài),既能夠讓自己生存發(fā)展,又能夠讓天地間萬事萬物生存發(fā)展。
天道和地道可以合稱為天道,而人道則有正道和偏道;前者是天人合一,后者是天人分離;前者的目標是和諧共處,后者的目標是分崩毀滅;前者是人類之靈,后者是人類之賊;前者是參天地之化育,后者是只為那永不滿足的私欲。
天道即自然,而老子說天道就是為人看的,否則他直接和天交流就可以,不用寫《道德經(jīng)》,老子的天道即為人道中的正道(正道就是合理的意思,即符合自然的合理的人事地物),所以老子說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要走正道,你越走正道越能和天道產(chǎn)生感應(yīng)而洞察天機,所以老子的學說就是通過自然的極致表達引導(dǎo)人向正道的修養(yǎng),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是何等高的智慧。
仁本意是陰陽,是太極,是道??鬃铀麨榱吮硎鰧θ苏赖慕忉專陀谩叭柿x”來表達,仁義就是合理的仁,后來又縮寫成“仁”,因此大家對孔子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仁慈、善良等褒義詞的理解上,而應(yīng)該深刻了解仁的來龍去脈,才能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否則就覺得他的思想是迂腐,好像世界上只有善沒有惡一樣,最后引來了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行為卑鄙齷齪的批判。
既然仁義即為合理的仁,那么就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也是說人要走正道,這一點和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只不過,老子的表達太過深邃,常人無法了解其本意,更無法實踐那種極致的和游刃有余的正道,即便要實現(xiàn)也是在未來很多年后,人類的絕大部分人都具備了至少中等智慧后,再進行進修的一系列課程,所以說現(xiàn)在還沒到真正的時機宣傳和解讀《道德經(jīng)》,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其本意,看不懂其深意,智慧未達到那個層次,甚至還會有反效果。鄙人也是決定在50歲時再讀《道德經(jīng)》。學習《道德經(jīng)》不一定要具備很深厚的文學底蘊,只要有過一些人生經(jīng)歷,有很高的悟性,而被其中一兩句話的點撥,就會入門,你就具備了學習道德經(jīng)的條件。學《道德經(jīng)》重在洞察其中的智慧、道理和天機,而不只是理解字面之意或背誦炫耀。
孔子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比老子小二十多歲,為了啟迪人們開啟中等智慧,就用仁代替太極,用仁義代替天道,用君子代替正道,這良苦用心需要慢慢體會??鬃?0歲時研習易經(jīng),那時老子70歲,孔子可能是在研習了易經(jīng)之后,看到的道德經(jīng),至于他的《十翼》里有沒有道德經(jīng)的一些觀念,這還有待考證,但我們知道孔子也見過老子,那么他們那次的交談,是否已經(jīng)達成了這種默契?即老子學說負責對高等智慧的人進行啟發(fā),孔子學說負責對中等智慧的人進行啟發(fā)。如果真是這樣,那是多么有趣的事情,但這并不能說孔子沒有老子差不多的高等智慧,只是他寧愿面對那些普通民眾,用自己的諄諄教誨來啟迪世俗之人。孔子的教育方法很是特別,他的教育方法很符合易經(jīng)的蒙卦,整部論語都在講孔子運用蒙卦的故事。
因此,老子說的道和孔子說的仁一脈相傳,可以說是同一個意思。老子說的天道和孔子說的人道屬于引導(dǎo)人們走入正道的入口,他們都是入世的學說,只是老子的學說是給高等智慧人看的,孔子的學說是給中等智慧人看的。所表述深度、廣度和可行性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實際運用時根據(jù)每個人都需要根據(jù)自己所擁有的智慧的層次和階段去感悟和調(diào)整。大家學老子的思想學孔子的思想都有變通的地方,不可執(zhí)著;也要有不變的地方,不可不合理,不可走入偏道。變的是手段、形式和方式方法,不變的始終還是那個道,那個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