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為一件生活之中小事,我白天以為自己不在意了,不料當夜夢里夢見之后,還被氣醒了,之后越想越不忿和委屈,在這樣遇到氣憤難平之時,我更想了解的是,自己為什么產生了這樣的情緒,明明從理智層面知道這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卻又在感性層面上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情緒的波瀾。當夜有足足兩個小時一直希望得到一個合理合情的答案,遺憾的是:并沒有。只能最終拖著疲憊的身軀,緩緩睡去。
翌日清晨的太陽透過紗簾照進臥室,我的內心忽然豁然和明亮起來?;氐焦ぷ魇遗萘艘槐?,在戶外坐著看著樹葉下斑駁的光影,再問一聲自己為何昨日如此氣憤?
通過這事我想了很多,也一直在反思這件事。
說起來,情緒是人的日常。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有些是好的,有些則令我們憤懣、不安、憤怒等等。因為情緒和我們的肉身關聯太大,所以處理情緒,是修行中的重要內容。
一個人憤怒的根源,常常是因為一腔熱血被挫傷,或者是遭遇到羞辱和誤解的時候。那個時候,人會忘掉恐懼,拼命想要去證明自己。從這個角度看,某一種情緒的產生,并不一定就是壞事。但如果我們只是想,反反復復用這種情緒來折磨自己時,就陷入“障”之中了。
這種障,一來,是把自己看得過于重要。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主人公。哪怕加上一句限定語,“對自己來說,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實要強調的還是后半句。固然,每個人都很重要,但這里并不想憑空討論“自己有多重要”,而是想在實踐上把這種觀念和個體承受的壓力痛苦、所產生的行為建立聯系,以發(fā)現一個人越把自己置于中心,就越多地承受這種視角帶來的痛苦。覺得自己不能受委屈的根本,還是因為這種執(zhí)念。覺得自己過于重要的執(zhí)念。
二來,是強迫自己的理性思維去引導感性情緒去“放下“和“不在意”以及違心的“諒解與原諒”。這是更要不得的行為,因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表現,時間長久下去,負面情緒所壓抑的創(chuàng)口越來越深,而若是不能把這種情緒放在陽光之下,盡量以覺知的視角去看待和安慰以及理順其中的根源,這種傷害必將反噬自身。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肉體上遭遇了實質性的傷害,由情緒而帶來的痛苦,都是修行的發(fā)端。因為會產生這種自我傷害的執(zhí)念,皆因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很重要,受到委屈我一定要讓對方明白”這種執(zhí)念。
但是,在現實世界之中,即使我們拼命向對方解釋,甚至是去教育他們,我們常常也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其他人說服的。
最常見的結果是,當我們拼命想把我們知道的那些東西告訴別人,別人卻根本不領情,反而會和我們爭執(zhí)。
其實,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會有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奇怪。每個人的前期經歷都不一樣。道理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一個人接受一個道理,一定要通過親身實踐和自我思考,只有思考到了那個點上,他才能被這個道理點透。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靈光一閃般的“悟”。
我們在世間行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他們能通過自我反思,總結出一件事的道理,并明白事理產生的根源,從而獲得內心的平和以及對這件事更深層的洞察;而有人因為天生比較頑固,智慧不足,不具備自我反思的力量,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打破自己的舒適區(qū)域,反而對那些想要幫助他們打破的人惡語相向。
自我反思、反求諸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一個能夠內向歸因、并且認真、誠懇認識到自己錯誤的人,是懂得自我反思、并善于自我反思的人。
表面上看人人并并無區(qū)別,但是一個修行者,他會得到內在的自在,進而通過內在情緒,影響外在的精神面貌。因為人的內心宇宙和外部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對自我的洞察,就是修行的途徑之一。這類人,自己構建了自我循環(huán),同時跟這個世界交互,有足夠智慧明白該在哪些時刻對自己進行有益的提醒。
但是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苛責那些暫時沒有呈現出慧根的人。他們的表現,他們的反應,和他們之前的經歷,之前受到的教育以及他們自我的內核有關。他們還不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沒有頓悟的智慧,也沒有到開悟的時機。對這樣的人而言,即便是良善的勸諫,也十分容易被理解成苛刻的譴責。
人的情緒非常重要,也在于這里。我們通過處理自己的情緒,來認知我們自己的內心。情緒的根源在一個人的世界觀深處。通過不斷地疏導情緒,通過“破”的方式來“立”,通過拆毀的方式來重建。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獲得了自己內心的圓滿。
同時,我們通過了解自己處理情緒的艱難,也能寬宥別人。因為我們經歷過,所以能理解其他人為什么不能做到,就能洞察苛責背后的寬宥與慈慜,由此心甘情愿去接受缺憾并面對之。
當一個人質問別人“為什么這么簡單的道理,你就不明白的”的時候,恰恰表明他看不出來人與人之間這么明顯的差別。不同的人,在性格、理解力、思維模式、邏輯能力等方面存在天淵之別, 從來就不是整齊劃一的。
當我們有情緒時,正是自己在自我修行之時,如何對待它、安撫它,并通過它洞察自己,就是我們自己悟的過程。
情緒時時產生,就是在提醒我們,自我的覺知和潛意識對它的疏導亦一刻也不能停止。這就是修行的難度。我們既不能過于急躁,也不能停止。即便可以培養(yǎng),也絕不是短期有望見效的。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能看出的改變,就不該奢望在短期得到解決,不該期待通過一場溝通而奏效。
我們自古以來就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大到宇宙天體運行,小到人體五臟六腑,其運行規(guī)律與邏輯上都是基本一樣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道”。
“道”無處不在,但要做到與道合真確實那么的不易。其原因在于我們自身局限了自我的認知。
正如我們只相信所認知的有限知識,相信以所謂科學方式證明的情況,卻不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靈感,不相信自身靈敏的直覺。而直覺是什么?直覺是來自高維的信息,我們人類所有科學發(fā)明來自于靈感,靈感是來自于高維的信息。
如果我們從某一天開始突然明白了,噢,我要認真的傾聽內心的聲音,能平和的與自己溝通,不去刻意壓制自身情緒,能覺知的看待自己。并且從心中找到事情的答案,再從現實去努力驗證,就如科學家的靈光一現而得出的大膽假設,再以此去求證一般。那么或許這條與自身和解與溝通的路就通暢了。
無形能量總比有形能量更加具有威力,更加具有高層次的力量和功能。逐漸的摸索之中,你會發(fā)現無論修行的是哪一家功法,走的是哪一條路,最終都將走到一起。正如那句話一樣:我們從山腳下出發(fā),一路上彼此并未相見,但到達山峰時,我們對視而笑,終于等到你來了。
吾生也有涯,其修行也無涯。
晨曦寫于2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