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近現(xiàn)代史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湖南人,他們對新疆的建設發(fā)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左宗棠、劉錦堂、劉先俊、毛澤民、陶峙岳、王震、熊晃、林海清就是八名重要的代表人物。
如果說新疆這片寶地歸入祖國版圖是漢武帝、唐太宗的歷史貢獻的話,那么,左宗棠在晚清時期,中國處于內外嚴重困境、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正式形成之際,率部馱棺入疆,從外來侵略者阿古柏和俄羅斯手中收復新疆,則是保住新疆這片國土的重大歷史功臣。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清朝名臣,著名湘軍將領。1875年,清廷內部出現(xiàn)了“海防”與“塞防”之爭。當時清廷面臨著來自東西方向的雙重危機:西部新疆已經(jīng)完全丟失,東面日本圖謀臺灣。清廷重臣李鴻章重“海防”,而左宗棠則主張加強西部“塞防”,收復新疆。左公強調:“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慈禧太后采納了左宗棠的意見。當年5月,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早在1865年1月,阿古柏進入新疆喀什噶爾。同年4月,阿古柏成立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即“七城”之意,指天山以南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庫車、烏什等7座大城)。在英國等列強的支持下,1870年3月,阿古柏率部攻占吐魯番。1871年,相繼攻取烏魯木齊、古牧地、木壘、瑪納斯、鄯善等地。而此時,俄羅斯軍隊趁清廷無力西顧,以“回亂未清,代為收復”的名義,于1871年7月,也借機搶占了北疆伊犁。至此,新疆完全脫離清廷控制。
1876年4月,65歲高齡的左宗棠開始西征。一手驅逐阿古柏,一手反攻占領伊犁的俄軍。他采取“先遲后速,緩進急戰(zhàn)”的八字方針,根據(jù)新疆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戰(zhàn)略部署,首先收復烏魯木齊這一全疆要津,再進軍南疆和向西收復伊犁的基地。1877年9月,清軍發(fā)起南疆戰(zhàn)役,統(tǒng)軍劉綿棠率步騎一個月馳驅3000里,一舉收復東、西四城,南疆全復。阿古柏部屬中除小部投奔俄軍外,其余全部被殲。1880年迫使俄羅斯同意撤出伊犁。并于1881年初,中俄正式簽定《伊犁條約》。據(jù)此,中國收回了對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的主權,至此,新疆全境基本收復。
左宗棠收復新疆,避免了國土的流失。同時,他在新疆大興屯墾之風,使清廷戍邊政策發(fā)揚光大,并惠及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