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會思考嗎?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或許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能感覺到孩子高超的思維能力。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嬰兒不僅可以進行基本的推理判斷、理解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甚至還擁有道德判斷能力,他們思考能力或許遠超過你的想象。
30年以前,不少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還認為,嬰兒和幼年兒童沒有理性思考能力,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可能產生道德判斷。他們相信,嬰兒只可能關注事物的具體形態(tài),而不可能理解它的前因后果,更不用說設想他人的經驗,并區(qū)別幻想與真實。大部分人至今仍然認為,由于思考能力的欠缺,兒童只是“有缺陷的成年人”。
但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科學家們逐漸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最小的兒童,他們的思考能力也遠遠在我們原來所認為的水平之上。此外,研究還表明,嬰兒思考世界的方法甚至與科學家極為相似:通過執(zhí)行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并形成物理、生物和心理層面的直覺理論。從2000年開始,研究者開始發(fā)現(xiàn),嬰兒具有潛在的計算、進化和神經方面的身體結構,這些可能為嬰兒非凡的思考能力提供了基礎。這些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嬰兒思考能力的判斷,同時對我們重新認識人類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視野。這些研究的主要觀點包括:
I. 嬰兒和幼年兒童的認知能力遠遠超過心理學家的原有結論,比如,他們可以猜想他人的經歷、判斷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
II. 嬰兒可以運用與科學家相似的思考方法來認知世界:他們可能通過執(zhí)行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并通過他們的觀察得出結論。
III. 長時間處于無助狀態(tài)的嬰兒往往可能獲得某種進化上的補償:他們的大腦往往擁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性。
怎么樣?不要以為對著你吐舌頭的嬰兒只是無意識的先天遺傳,說不定他早已對你仔細觀察并且在大腦中判斷你是個好玩的家伙!那么,嬰兒這種驚人的思考能力由何而來?繼續(xù)往下讀我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1999年,美國學者艾利森?戈波尼克,安德魯?N?梅爾佐夫和帕特利夏?K?庫爾出版了一本名為《嬰兒如何思考——童年的科學》的圖書,這本書于1999年由威廉莫羅公司(William Morrow & Company )在美國出版,名為《搖籃里的科學家》。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嬰兒思考能力的由來作了系統(tǒng)的解讀。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大部分人所看到的嬰兒只是一張清白無辜的白紙,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嬰兒床,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學習機器,在這里躺著偉大的頭腦。”作者認為,嬰兒和幼兒了解世界的能力和方法與大腦本身的結構和人類進化有密切的關系:
I.人腦就像一臺計算機,不過這臺計算機的復雜性和超強能力遠遠超過人類所設計出的任何一臺高級計算機。
II.人類的大腦極為靈活、可塑,并且對環(huán)境的影響十分敏感。我們的大腦在一出生即具有先已存在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具有學習和適應環(huán)境的巨大能力?! ?br />
III. 世界上并沒有天然的“先天”與“后天”的二分法,對于人類來說,“后天培養(yǎng)即是我們先天的本能”。人類對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與其先天的生理功能一樣重要,進化不僅讓嬰兒具有驚人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賦予了父母高超的教育能力。
IV.與人類一樣,其它一些動物在一出生,就具有了先天的、對某種特殊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過,人類在出生時所先天具有的對極端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遠遠超過任何物種,這種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身體結構上,亦體現(xiàn)在社會關系上。
V.人類先天所具有的高超適應能力的代價,在于我們在一出生就比其它動物更加孤立無援,并且我們需要長時間的成長期,更多依賴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關愛。
VI. 雖然處于無助且依賴于父母的狀態(tài),但是嬰兒并非是一張任由父母書寫的白紙。他們可以思考、觀察甚至判斷推理。他們可以思考證據(jù)、推斷結論、進行實驗、解決問題甚至尋找真像……即使是最年幼的兒童對世界都擁有驚人的認知,并且努力認知更多知識。
VII. 嬰兒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包括:關于人、關于事物和關于語言的知識。
這就是為何嬰兒一出生便擁有了與其它動物相比更加高超的智能,并且在極其幼小的年齡就可以擁有強大的思考能力。
對人的認知是嬰兒學習知識的首要內容。新生兒傾向于首先識別人臉而非其它事物,他們開始模仿張嘴、伸出舌頭這些基本的面部動作。大概一年之后,嬰兒開始知道用物體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亦對別人所指向的物體產生做出反應,這個過程已經牽涉到了注意力和對交流的理解。嬰兒同時也開始意識到某些情緒和暗示性活動,他(她)可以打開盒子博得母親的歡笑,同時,他們也會避免做同樣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可能引起母親的不悅。到18個月大的時候,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與別人的愿望相沖突,他們在這些事情上的“實驗”會體現(xiàn)為一些反抗性行為,即表現(xiàn)為人們通常所說的“可怕的兩歲”。到4歲時,他們開始知道,別人可能與自己擁有不同的信念。
嬰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可以運用視覺、聽覺和感覺等多重感官來認識事物。他們可以感知和理解運動和三維,他們并不像皮亞杰所說的一樣,認為視覺之外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不過,他們對于一個物體被另一個物體所遮擋難以理解,他們可能認為被遮擋的物體消失了。在極其年幼的時間,他們就理解原因和結果的基本原理,并且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影響其它事物。但是卻對于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因果關系產生迷惑,他們認為社會信號比如自己的笑聲和咕咕聲不僅可以對人,也可以對物體產生作用。
嬰兒甚至擁有比成人更強的聲音語言識別能力,他們可以區(qū)分電話中任意兩種世界語言的聲音。成年人和十個月大的嬰兒,才可能真正區(qū)分與自己的語言相關的聲音:比如一個美國嬰兒無法區(qū)分西班牙語中的兩種“b”的發(fā)音,日本嬰兒無法區(qū)分英語中的“I”和“r”的發(fā)音。不過他們開始對于不同語言的語調模式具有初步的認知能力。大約在他們兩歲半之后,他們開始經歷“名稱暴發(fā)”階段,對于事物的名稱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牙牙學語都與事物的命名相關,它們還包括詢問,表達行為的成功與失敗,方位,消失與出現(xiàn)等等。之后,他們開始組織語言,這表明有組織規(guī)范的語言即將從他們口中誕生。
兒童的學習不僅是大腦機能的發(fā)育,它還與大腦內部的神經網(wǎng)絡連接關系的轉變息息相關。一個新生兒擁有和成人同樣多的神經細胞,但是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卻并不緊密。經過學習和實踐經歷,神經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會變得逐步復雜。兒童在三歲的時候,大腦中所擁有的神經細胞可以達到成年人的兩倍,這種水平一直維持到9到10歲,之后人體將會對它們進行一次“修剪”。
雖然這些“修剪”對我們智力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但是科學家推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丟失某些東西。這些丟失的東西,可能是人在童年時期擁有千奇百怪的浪漫幻想的原因。如果我們現(xiàn)在擁有兩倍的腦神經細胞連接,那么我們的感知將變得十分敏感: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沙子中的一個世界,抑或是一朵花中的一個天堂?但是兒童的浪漫幻想與科學推理并非水火不容,科學家和詩人所擁有的好奇心、感知世界的熱情,都是兒童大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