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zhèn)上,有一個小女孩因為是個私生女而被別人看不起。她很自卑,生活中的惟一樂趣就是聽鎮(zhèn)上新來的一位牧師布道。有一天散場后,牧師叫住她問:"你的父母是誰?
"這個簡單的問題令她非常難堪,牧師似乎知道了她的秘密,平靜地對小女孩說:"我明白了,你是上帝的孩子,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記住,過去不等于未來。"這句話深深地影響了這個小女孩的命運,她從此戰(zhàn)勝了自我,通過艱苦的努力,最終成為田納西州的州長。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大啟發(fā)。很多人都知道應(yīng)當(dāng)如何去做,可是在付諸行動的時候,卻只有很少的人身體力行,這也許就是通常所說的"知易行難"吧。其實當(dāng)一個人真正悟出道理來的時候,再把理論化為行動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馬上行動是個好習(xí)慣,但是為什么老是做不到呢?有些人一行動就想到消極的一面、想到失敗,這種恐懼心理摧毀了他們的自信,使他們遇事不敢輕舉妄動;其次是人們對發(fā)生改變多少都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對代表進步的變革也會這樣;再有就是因為不愿付出而害怕采取行動,這可能是出于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因為付出就意味著"失去",而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不了任何事。請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wèi)星到摩天大樓以至嬰兒食品,都是一個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jié)果。
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絕對完美或接近完美,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后才去做,只能永遠等待下去了。
當(dāng)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與平庸之輩)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分別屬于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可以找出一個成功原理: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想到了什么就真的去做什么,直到目的達到為止。被動的人都是只想不做的人,他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他證明這件事“不應(yīng)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jīng)來不及了”為止。
如果我們總是猶豫不定,不敢行動的話,成功之門對我們永遠都是關(guān)閉的。那么如何改呢?那就要每天檢討自己,看自己是否能做到凡事說做就做。還有,每天都要暗示自己什么都要馬上行動。在猶豫之前給自己來個馬上行動的暗示是能起積極作用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那么的急,如果我們每件事情都要即時地處理掉,相信我們會變得神經(jīng)兮兮的,所以應(yīng)該要有一個地方讓我們放一些比較不必馬上處理掉的事情,但是時間到時又要能提醒我們。
時間管理是提升執(zhí)行力的關(guān)鍵要素;是企業(yè)主管人員的成功之道。彼得.杜拉克曾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必需懂得掌握自己的時間;懂得如何做好實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