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二月河的《乾隆皇帝》,書中孫嘉淦奏諫乾隆“三習(xí)一弊”,不由再次想到君子與小人,有感,先將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摘錄如下:
孫嘉淦:“正為主上威重望高,已收天下之心,臣要提醒陛下三習(xí)一弊?!?/wbr>
“耳習(xí)于所聞,則喜諛而惡直。主上出一言而盈庭稱頌,發(fā)一令而四海謳歌,臣民們確是出自本心,但您耳朵里整日裝的都是這些頌圣的話,也就聽習(xí)慣了。只要不是稱頌,就會看作是拂逆,看作是木訥,就會覺得是笨。這樣久了,頌揚得不得體的,也就覺得是不恭了。
目習(xí)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主上您每天見的,都是趨跪叩首,諂笑媚迎。您登極以來惴惴小心,極少錯誤。您越聰明,下面越覺得自己笨,您越能干,下面就越服您,這原也是好事。但時日久了,只要不媚您,就會覺得是觸犯您了。
天下事,見得多了便覺得不足為奇,辦得多了便都覺得是老生常談。問人,聽不到自己的短處;反躬自省,又尋不到過失。要做的事自信都是對的;發(fā)的令,自信它必然通行無滯。時日一久,心習(xí)于所是,則喜從而惡違?!?/wbr>
(以上為孫嘉淦言“三習(xí)”,以下為“一弊”——)
孫嘉淦:“有了這‘三習(xí)’,自然就生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臣親眼見皇上摒棄內(nèi)侍干政,凡舉制度皆是圣人之道仁君之心。原覺得這些話多余,但臣已經(jīng)老了,皇上春秋鼎盛,有萬里前程,心里有這些話不說也就是事君不誠。近君子而遠小人,這道理就是三四等的皇帝也都懂。哪個皇帝不以為自己用的是君子,而是小人呢?”
乾隆嘆,“何嘗不是這樣!但小人和君子也太難分辨了?!?/wbr>
孫嘉淦,“‘德’為君子獨有;‘才’為君子小人共有,且小人之才常常勝于君子。語言奏對,君子訥直,小人諂諛,這就和‘耳習(xí)’相應(yīng)”;奔走周旋,君子拙笨而小人伶俐,這又合了‘目習(xí)’;課考勞績,君子常常孤行其意,又恥于言功;小人則巧于迎合、工于顯勤,這和‘心習(xí)’又相投了。時日長了,黑白可以變色,東西可以易位。所以《大學(xué)》里講‘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賢而不能退’,真真的不容易!由此看來,治亂之機,決定于君子、小人的進退;進退,又掌握于人主的心意。人主不期望人敬,而自敬,于無過錯時謹守,不敢自以為是。時時事事守著這自敬而不敢自是之心,王道治化哪有不昌盛的呢?”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也有君子與小人之說。
伍次友在一次授課時曾講到君子與小人相處之道。帝師以水喻君子,以油喻小人。如下:
“水味淡,其性潔,其色素,可以洗滌衣物,沸后加油不會濺出,頗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則味濃,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濺,又頗似小人無包容之心?!?/wbr>
這君子與小人的水與油之喻,我在培訓(xùn)中也經(jīng)常講,其實于學(xué)員如是,于宣講禮儀的培訓(xùn)師更應(yīng)如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率先垂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又想起多年前的自修,“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名利而改節(jié)?!?/wbr>
當(dāng)今社會,蕓蕓眾生,熙來攘往,功利浮華。一名禮儀培訓(xùn)師須為君子,堅守自己的操守,無論剛?cè)胄?,或是正在成長中,還是在成名后(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如果禮儀培訓(xùn)為名利,僅為名利,為生計,僅為生計,就有可能在漸行漸遠中漸漸迷失了方向,甚至忘了當(dāng)初的初衷,就有可能入了魔道,名利也自然離你而去。喪失了“禮者之心”的禮儀培訓(xùn)師還能算是禮儀培訓(xùn)師嗎?心存正道,踐行、傳播、傳承禮儀文化,點燃心靈的禮儀之美,充盈精神的禮儀之韻,有責(zé)任心、道義感、有使命感,王者正道,禮者王道。始終謙遜,始終誠懇,不功利,不媚俗,思想有天空之境界,為人有大海之低態(tài);人格有天空之高度,胸懷有大海之寬廣;志向有天空之高度,知識有大海之淵博。宜高宜低,能屈能伸,溫和、柔韌。堅守,多么重要!
禮儀如溫玉,久了,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禮儀如溫玉,久了,斯人自然潤澤美麗,也以自身之美點亮自已點亮他人,沁潤著他人,凈化著心靈,美化著社會。只愿世界更美,只愿國人更有素質(zhì),只愿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只愿中國千年的禮儀文化繼續(xù)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