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陋寺 播綠戈壁 篳路藍縷 開拓進取
國立肅州師范學校是酒泉中學的前身,而國立肅州師范的前身則是“中央政治學校肅州分?!薄F浒l(fā)展變化如下:
一 中央政治學校肅州分校時期(1935—1941)
1934年夏季,國民政府擬在古肅州創(chuàng)辦一所中央政治學校分校,責成甘肅省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負責籌備。具體籌辦人為曹啟文(后任七區(qū)專員)、胡金如(當時任酒泉測候所所長)、連鑫叔(測候所會計)等。經(jīng)過一年的籌備,先后征用地處酒泉西大街北側(cè)的三義廟、藥王宮、武廟等作校址,于1935年9月正式創(chuàng)辦了“中央政治學校肅州分樣”。根據(jù)酒泉教育的實際情況設中學、師范、小學三部,隸屬中央政治學校南京本部,蔣介石為名譽校長,曹啟文為分校主任。教務主任為馬大瑛,總務主任為朱××,軍訓教官為陳蔭章,胡金如兼地理教員,馬寧邦國文教員,呂郁哉為歷史教員,連鑫叔擔任會計。當年秋天正式招收第一期簡師班學生53人。胡占科、楊松年、許漢杰、張子清等即為第一期學生。
1936年秋天開始招收初中班。白建業(yè)、張俊、張?zhí)旃?、張永貴、劉威遠等即第一期初中班學生。
1937年秋天,又在初中、簡師的基礎上,招收高中班,蔡蘭卿、王世偉、何昌芝、王自明等即為當時高中班的學生。此時,教務主傷馬大瑛離職,由中央政治大學第一期畢業(yè)生陳增吉接替教務主任,韓貴基接替總務主任。教員人數(shù)也大大增加,張春林任國文教員,石奠卿(醫(yī)學博士、留法學生,參加過巴黎和會,為團長顧維鈞助手)任化學教員,石文吉任博物教員,楊瀑泉任美術和音樂教員,耿子莊為校醫(yī),學校建制初具規(guī)模。
抗戰(zhàn)開始后不久,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加之綏遠淪陷,1938年(包頭政治分?!笆枭?,合并于肅州政治分校,學校改稱中央政治學校附設邊疆學校肅州分?!保瑢W制不變。郭維新、沈玉川、劉慶云等為包頭分校合并來的學生。至此,學生增加到200多人,教職員30多人,此時,王大才接任軍訓教官。
學樣面向全省招生。為抑制學生思想,實行軍事管理,校訓為“精誠團結(jié)”,辦學口號為“嚴的先生教出嚴的學生;鐵的紀律造成鐵的精神”。學校建成營房式宿舍兩座,中、小學生必須在校食宿。早晚要舉行升、降旗儀式并唱國歌。每天各班要舉行朝會、夕會,由級任老師布置和檢查當天的學習和紀律衛(wèi)生等。星期日早上全校要舉行2—3小時的“總理紀念周”活動,師生向總理(孫中山)遺像鞠躬致敬,俯首默念三分鐘,背誦總理遺訓。然后有主任(校長)訓話,宣講三民主義,學生立正聽訓。因此,星期日學生只休息半天。平日傳達室有三名校工身著黃制服輪流背槍站崗,不經(jīng)請假,學生不得外出。起床、就寢、上課、下課均以吹口號為令,過著半軍事化生活。每年新生入校后都要進行一個月的專門訓練,每天下午課后,在室外進行兩個小時軍訓,內(nèi)空為各種步伐、隊列及臥倒、匍匐前進等。如遇外出開會,學生必須穿校服整隊前往,會后將校服收回。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校服才發(fā)給學生。
二 國立肅州師范時期(1941—1949)
1941年4月曹啟文奉調(diào)蘭州任職,由陳增吉接替肅州政治分校主任。根據(jù)社會上的反映及國民政府教育部的意見,同年8月1日學校改名為“國立肅州師范學校”,隸屬民國教育部領導,經(jīng)費也由教育部直接撥發(fā)。任命陳增吉為校長,石文吉為教務主任(一年后石辭去,由靳志忠接任,43年秋姬興斌接任教務主任,直至解放。柳潢、郭維新、楊守貞、郭煊、殷文壽先后擔任教務干事),韓貴基為總務主任,王大才為訓育主任,阿存智為軍訓教官。時值抗戰(zhàn)中期,,內(nèi)地不少知識分子紛紛來到酒泉,該校因此聘請許多專家、名流任教,如蔡興讓、曹瑛、馮連泉、劉剛?cè)?、呂郁哉、高達士、石文吉、黃宣偉、胡文質(zhì),張文伯、邵芳、李樂堯、柳蔭、郭世清、劉縵云、陳煥凱、趙正汀、湘、越晉陽等,深受學生歡迎。該校亦聲震河西,名揚省內(nèi)外??箲?zhàn)勝利后,不少原任教師離職東下,許多新教師又陸續(xù)來校任教,如樊楚、馬利、王梅、劉旭寶、張國璽、陳映章、秦效忠、劉科遠、周仁甫、王偉章、胡山農(nóng)、趙瑾昌等,壯大了教師隊伍。
由于該校的政治背景,從創(chuàng)辦開始即實行公費,學生的課本、伙食,均有學校供給。圖書、設備也較充足,僅圖書館藏書就達五、六萬冊。全國性報刊種類亦多,其中還有不少珍貴材料,如《中華文庫》、《中學生文庫》、《少年文庫》等,特別是《四庫備要》為省內(nèi)罕有。坐落在學校中央的三層古典式圖書樓,當時稱“中正樓”。
學校又征購徐家園子、趙家園子及部分民房擴大了校園,開辟大、小操場各一處,果園兩大片,學校占地約11萬多平方米,相當于酒泉成的八分之一,是河西地區(qū)面積最大、風景最好的學校。接著又修建伙房、飯廳、茶房及教師單身、家屬宿舍。改建武廟為禮堂,藥王宮為辦公室,三義廟為文藝演出舞臺。還建有磨坊一處,專為伙食團加工面粉。位于學校北部正中的大禮堂(中山堂),為1944年總務主任韓貴基設計監(jiān)修,磚瓦土石均由學生搬運,于1945年9月9日十周年校慶時落成。校慶期間地方人士及校友前來祝賀,十分熱鬧。
由于學校供給住宿及課本,貧寒子弟來校就讀者日益增多,六年制師范班臨澤籍學生李延祥就是一例。該生父親給人扛長工,解放后家庭系雇農(nóng)成分,本人現(xiàn)在西北師范院古籍研究所任所長。甘谷、武山、通渭、蘭州一帶的學生,有的甚至背炒面步行來校上學。1942年抗戰(zhàn)進入艱苦階段,學校經(jīng)費不足,學生往往以洋芋充饑,堅持學習。
該校的體制,幾經(jīng)變革。在政治分校時期僅設四年制簡師班,大部分為高、初中班級。1941年改稱國立肅州師范后,停招高、初中,增加簡師班(三年制)。何世相、王振亞、楊竹林、陳子明等為當時簡師班學生。不久續(xù)招后期師范班(學制三年,即今中師),王金桃,李延東,張占貴,張文藝等均為當時后期師范玉學生。原來的中學班級仍按原計劃授課。1943年,又暫招六年制師范班一個(仍上英語及中學課程),完成了中學向師范的全部過渡。常紹基、張輝、張安民、張斌、宋儒揚、蔡正卿、傅輪章等為該班學生。
1944年秋天,簡師班又改稱邊疆師范班(學制四年)直到解放。何立書、張懷清、張世銘、王儀、馬文彬、王玉清、韓福鄭子清、陳能智、楊希湖、李培廉、王興惠、何多禮、魏興第、魏科邦、李蘭、張兆樹、梁萬慶、潘學珍等均為這幾期的畢業(yè)生。至此,在校人數(shù)一直保持在400名左右。
在體育方面,該校每年都要結(jié)合軍訓、體育課等開展一些大型活動。每年4年利用春游時間組織學生到蕭家花園、文殊山等地遠足旅行,或到北大河灘野營。一年一度在東校場舉行的“雙十節(jié)秋季運動會”,各中等學樣都踴躍參加。運動場四周搭起帳篷,供運動員進餐、飲水、休息和醫(yī)療。當時肅師聲勢較大,全校整隊到會且威,比賽成績亦較顯著。學校體育設備齊全,籃、排、足、壘、乒乓球及單雙杠、跳箱都有,因此,平時校際和校內(nèi)班級之間的各類球賽很頻繁。各班還利用節(jié)日定期或不定期編寫書刊壁報,進行交流,以活躍學習生活。該校文娛活動開展得也很活躍,定期舉行歌詠比賽,大唱抗日歌曲,如《保衛(wèi)黃河》、《義勇軍進行曲》、《條山上》、《游擊隊員之歌》等。還抽課余時間排演大型話劇《雷雨》、《鳳凰城》、《日出》、《天皇陛下》、《風雪夜歸人》等,公演后深受群眾歡迎。
為了扶持民族教育,從1942年開始,師范部和附小,均先后招收額濟納旗蒙族及紅灣寺、馬蹄寺五帶的藏族(解放后稱裕固族)學生入學,設有民族補習班,個別成績好的編入正規(guī)班不習,學生總數(shù)達三十多人。其中阿靖國、阿昌國為額旗頭人之子。佘玉才、安立德、郎天云,郭懷義、郭懷成、索高年、索進升等,現(xiàn)在肅南及張掖有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學生中建有學生自治會組織,設有正、副會長,協(xié)助學校開展學習、文體及衛(wèi)生活動。并附設服務部,為學生代購生活用品。各班設有班分會,負責管理班級工作。教職員中建有“國民黨區(qū)分部”組織,黃宣威、王天才、林長茂先后任區(qū)分部書記。學生中還有三青團組織,全校為一區(qū)隊,王進、劉修德、于嘉楠等先后擔任過區(qū)隊長職務。新生入學,都要集體參加三青團。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分隊,設分隊長、隊副各一人。1947年10月黨、團合并后,黨團活動在學生中基本停止。
盡管學校創(chuàng)辦后,通過各種組織對學生加強思想控制,但到1945年9月抗戰(zhàn)勝利后這種控制逐漸松懈,學生的思想也不斷活躍。尤其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于全國學生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的影響,師生對國民黨的腐朽統(tǒng)治逐漸不滿,不少學生轉(zhuǎn)學蘭州等地,解放前夕參加了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如常紹基、程崗、盧金洲等就是這樣。1947年春天,在全縣紀念“三·二九青年節(jié)”大會上,肅師學生代表韓全德發(fā)方中有指責“貪官污吏,土豪劣坤搜括民財……”等語,會后河西總部政工處多次派人到校了解韓的情況,迫使韓于當年秋天轉(zhuǎn)學蘭州,后去新疆,避免了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