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是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問道、二是悟道、三是授道、四是得道(了道)。這四個方面反映了道家兩個學派在學術方面、思想方面、對社會態(tài)度方面復雜的關系。
黃帝問道一開始問的是治國『至道』,這與黃帝的身份,與其所關心的大事是一致的。但是受到了廣成子的批評。廣成子說『而治天下,云不待族而雨,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你治理國家連云聚起來就要下雨,樹葉黃了纔會下落的道理也不懂,還有什么資格談論『至道』呢?這些話也夠尖刻了。黃帝居然沒有生氣,而『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從下風膝行而前再拜』,請問『至道』。在這里看到的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廣成子和十分虔誠求道的黃帝。從故事表面現(xiàn)象來說,黃帝求道心誠心切。如果從兩個學派的思想方面理解,其實是學術思想的較量,是為莊列學派立傳。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悟道』。黃帝受到廣成子的批評后,當然要找原因了,苦思冥想三月后終于想明白,悟出了對『修身體道』的妙用。于是改問『治國之道』為問『治身之道』,果然十分奏效,廣成子馬上授道。而且稱贊,他問到了『至道之精』。這里比較充分地彰示了莊子(廣成子)『修身養(yǎng)生』的『至道之精』的正宗地位,這些也是需要讀者『悟』的。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授道』,廣成子給黃帝傳授的『至道』,大家一致認為是治身之道。但廣成子又說『得吾道者上為皇,失吾道者下為土』。『皇』是大的意思,就是說得吾道可以成為『大人』。這會不會是一種『暗示』。黃帝從中又會『悟』出什么『至道之精』呢?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得道』(了道)。故事本身沒有說黃帝悟出什么,只是說黃帝『得道』后在位百年,天下大治,然后成仙升天?!夺轻贾尽酚幸欢芜@樣的話,黃帝『得聞至道、因作陰符。龍虎諸經(jīng)以寓至道』?!洱埢⒔?jīng)》作者不詳,是煉丹之術,就算做修身之術?!蛾幏?jīng)》傳說是黃帝所著,是道家修煉之術。有史料記載,此《經(jīng)》曾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荃六大家作注。這些作注的人都是亂世的治國能臣或世之奇人??梢姶恕航?jīng)』充滿治國之道,這與莊列學派的主張是有明顯區(qū)別,將『至道』不僅運用到了『治身』,更是運用到了『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