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曹漢章傳略》之四:文化性格與情結
看待一個歷史人物,離不開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離不開他的成長履歷。歷史是脫俗的,現(xiàn)實往往處于媚俗之中。如果我們戴上政治變色鏡看曹漢章先生的一生,甚至會伸長脖子瞪大眼睛,產(chǎn)生一些歷史價值共識上的質(zhì)疑;如果我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看得曹漢章先生的世俗生活,其中不乏諸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只要用傳統(tǒng)文化本源性的視覺去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先生身上有棱角分明的中國文人的風骨:玉可碎而不可辱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讀罷這本書稿,我不由得想起后人對李白的評價: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shù)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用這句話借喻曹漢章先生,似乎依然不失顏色。
曹漢章先生出生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成長在積貧積弱、滿目瘡痍、動蕩不安的歷史年代里,顛沛流離的人生當屬必然。剝除掉籠罩在先生身上的政治外敷物,透過幾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們會似乎看見一個頭發(fā)稀疏,留著民清初期的小胡子,身穿淺藍色中式長袍的老人,正蹣跚地行走在西北荒涼的山脊上。蒼涼的大風掀起他的袍角,風沙吹襲得他睜不開眼睛,然而始終目標如一,執(zhí)著倔犟,永遠不想停下來,永遠也不會停下來。這就是西北人,黃土地與黃河水共鑄的西北人。此情此景,我想起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西北漢子似乎永遠有這樣的文化性格與情結。中國文明只所以雋永,因為承載她的是無數(shù)雋永的身軀。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言:大音若稀,大象無形。如今老先生的子孫分居海峽兩岸,于思念之中傳承先生留下的寶貴精神?!皻v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血濃于水,比血更可貴的是血液中傳承的人格精神!
愿曹漢章先生的氣節(jié)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