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最近發(fā)現(xiàn),原本吃飯香、不挑食的芃芃,一到吃飯時間就躲躲藏藏,好幾次都說不餓,或隨便吃幾口就說飽了。芃芃媽媽帶孩子去醫(yī)院,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芃芃的身體并沒有問題。仔細詢問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才得知,爸爸媽媽總喜歡在吃飯時問芃芃今天表現(xiàn)怎樣,或者講一些大道理,讓芃芃對吃飯產(chǎn)生了陰影。
事實上,在飯桌上大講人生道理或責問訓斥,孩子會“壓力山大”,情緒低落。這種心理壓力會讓孩子“吃不消”,影響消化功能。長期如此,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條件反射,一到吃飯時精神就緊張,甚至聯(lián)想到負面體驗,不僅可能產(chǎn)生焦慮、人際溝通障礙、品行障礙等心理障礙,甚至會導致厭食癥等重癥心理疾病。
在美國,餐桌教育是育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他們更重視讓孩子主動吃飯并享受過程,遵守就餐禮儀,學會在餐前餐后布置與收拾餐桌、接待客人等。對美國人來說,餐桌更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最溫馨場所。比如吃早餐時,爸爸坐在一旁看報,媽媽給每個人的盤子里放入一個雞蛋、幾片培根,孩子們給大家的杯子里倒上橙汁,這是很常見的場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談心、說笑,孩子從餐桌上學習到互相協(xié)作的精神,感受到彼此之間的默契,以及和父母之間那份親密無間。
因此,建議家長們盡量在餐桌上說些輕松愉悅的話題,比如問問孩子今天玩了哪些游戲、跟同學做了哪些事、交了哪些新朋友等,真誠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分享他在幼兒園、學校的快樂。如果有嚴肅的話題要跟孩子溝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