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關系遠比母子關系看起來要復雜一些。因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起 源比父親早許多,當母親可以全方位照料孩子時,孩子不那么渴望新關系的建立。當母親不能應付孩子的更多生理、心理、乃至游戲、玩耍的需要時,父親可以起到 替補的作用。所以,父親多變的角色一開始就決定與孩子的關系更具靈活性,也具有一種深層刺激孩子興奮、創(chuàng)造、探索、發(fā)展的動力。
相對而言,母親與孩子的關系更具印刻性,當母親試圖努力適應孩子全部需求時,因為心理印刻作用,兒童的興奮會出現(xiàn)潛抑,對兒童心身發(fā)展的刺激閾值較小??陀^地說,依戀與安全,要靠母親穩(wěn)定的愛與關懷;自信、堅定、樂群、好奇等素質,則需要父親的引領。
女兒與父親的關系決定著她的婚戀關系。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個親密接觸的男性,作為男性象征的父親會對女兒在性別角色與性意識發(fā)展中起重要、印刻的作用。很多女性找男朋友會下意識地把父親作為參照。父親與女兒在關系上要經歷3個階段:5歲以前既排斥又吸引,俄狄浦斯情結正是指這一階段。此階段父親如何形成女兒對自己的依戀和接納很重要。
如果父親嚴厲或者情緒暴躁,讓女兒感覺到害怕與不安全,那么女兒對父親可能終身存在著一種既想吸引又要排斥的心理糾結。如果父親沒有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對女兒 的愛,或者女兒在發(fā)展與父親的關系中遭受到嚴重的挫敗與創(chuàng)傷,那么隔離對父親的愛,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御。前不久,貴陽市花溪區(qū)的一個女性來訪者,25 歲了,還拒絕叫父親正是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如果我們的期待不能實現(xiàn),就去否定這個期待,類似狐貍與葡萄的 故事。愛是容易受傷的東西,當我們滋生出恨就好受多了。我們恨一個人就會總去想他,這樣想會合理化自己對父親的情感糾纏。比如在我的那個來訪者家庭里,母 親很“弱”,為了保護母親,就增強了女兒與父親的對峙,很多女孩似乎是為了幫母親才和父親糾纏的,這種母女同盟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父親的控制。
在心理學看來,入骨的恨與銘心的愛是同質的,都是一種因為期待而發(fā)的情緒。如是,那么一個女兒對父親洶涌澎湃的恨也可以慢慢轉化為 涓涓細流般的愛。問自己,如果父親在這個世上就剩一天的時間,作為一個女兒,自己會做什么?建議父親還健在的時候,我們都能鼓起勇氣直接說出對他的愛,并 告訴他因為愛得深,才會有這些理不清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