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心篇
有道是:天下根本,人心而已。臣妾(使之臣服,統(tǒng)治)天下者,必先懷柔(籠絡人心)天下。懷柔者,意在謀心得力(目的在于獲取人心得到力量支持)。力從心生,得心得力,得力必謀天下。韓非子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統(tǒng)治天下必須利用人的心性)。有道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權者意假力而達事,食客志藉臺而攬月(管理者的目的是通過借用力量成就組織事業(yè),下屬的目的是借用組織平臺實現個人目的。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對矛盾,相互利用又相互促進)。是以,志不同則心各異,心各異則力難聚(目的不同則心難齊,心難齊則力難聚)。然,散雨之滴尚可順勢聚溪而成海(散落的雨滴尚且能順著地勢匯成小溪終成大海),流草之蟻尚可嗅味聚穴而潰堤(流落草叢的螞蟻尚且能依靠味道聚集而使堤壩垮塌),散志之力亦必有所聚(目標不同的力量也必然能聚集在一起)。欲知力之所聚,先知力之所出。俗有云:無利不早起,有利盼雞啼。王韜曰:“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導之,順民之意而能之”(意為管理工作就是要根據民眾的利益和意愿辦事);戴震亦云:“圣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滿足,實現)民之欲(引申為民眾正當的利益需求)”。是以,邦無利無民(不能造福百姓的國家不會有人依附),民無利不往(百姓得不到利益就不會積極前往),求利之性,天下動因(人類追求利益的本性,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王夫之曰:“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追求私欲,是自然賦予人的天性)。人之所以勤事者,必系利之所驅(注:根據“物質決定意識”和“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人類的私欲秉承于物質世界的作用,而非憑空想象出來,人類追求欲望則是“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具體體現。人類的行為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有行為就必然有目的,有目必因利益所系。利益是一個中性詞,如果用矛盾論來剖析“利益”這個事物,它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為了滿足中國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和精神利益需求。物質利益容易理解,而精神利益卻包羅萬象,如信仰、感情、尊嚴、價值觀等。比如劉胡蘭能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鍘刀而英勇就義,那是因為她有信仰,如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就會動搖信仰,信仰動搖就會使她痛苦迷茫,為了捍衛(wèi)信仰利益,英勇就義也就成了她的必然選擇;比如雷鋒做好事,目的是實現人生價值,人生價值的實現必然帶來快樂,而快樂源于滿足,這個滿足就是精神利益得到實現的表現;比如父母可以不惜一切照顧好自己的子女,那是因為孩子能順利成長是自己的情感期待,孩子順利成長了父母的情感期待就會得到實現,這份感情期待也是精神利益。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憨人做憨事”就不是為了利益,殊不知“憨人做憨事”只是謀利過程中形勢判斷錯誤而已。綜上所述:利益決定行為)。民之利者:信可倚、酬可取、榮可顯、情可寄(管理工作中,下屬的利益包括四個方面:信用靠得住,酬勞能獲取,尊嚴能彰顯,感情能寄托)。故,欲聚眾力,必予(給予)眾之四利:信(信用)、酬(酬勞)、榮(尊嚴)、情(情感)。言出必果謂為信,裂土分茅(注: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謂為酬,顯尊敬下(要尊敬下屬并彰顯其尊嚴)謂為榮,視下如傷(把下屬當成傷病的人一樣照顧)謂為情。言出必果者,人必聚信之,其言人必從(上級如果能說到做到,下屬就會信任你,你說的話別人就會去落實);裂土分茅者,人必聚利之,其事人必勤(下屬能夠得到應得的酬勞,他們就會把利益聚集在你身上,你的事情他們會勤力去做);顯尊敬下者,人必聚義之,其心人必附(下屬能夠得到尊重并能彰顯尊嚴,他們就會講情講義而歸附于你);視下如傷者,人必聚憂之,其危人必助(你能像照顧傷病員一樣關心自己的下屬,他們就會像家人一樣擔憂你,你遇到危難他們肯定會出手相助)。信者,期之利也,民之寶也(信用,是一種利益的期待,是民眾最珍貴的東西。注:守信用就會有允諾,有允諾遲早就有兌現,兌現的是什么呢?兌現的無外乎給予某種利益或者維護某種利益)。世事之因,期利而為,盼利而作?!胺切艧o以使民(不講信用就無法驅使民眾做事),非民無以守國”。上不信(上級不講信用),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予信于下者,忌于四事:一忌言而不行、行而不果、果而不善(只說不做,做了但無結果,有了結果卻不是好結果),二忌輕諾不遂、遂而不實、實而標譽(輕易對下屬承諾卻做不到,做到了結果卻不實在,結果實在卻四處炫耀意圖讓下屬感恩報答。注:中國古有“施恩不圖報”一說,如果管理者想用施恩“綁架”下級,其結果還不如“輕諾不遂”);三忌輕于去就、晨秦暮楚、朝令夕改(意為做事反復無常,一會一個想法,發(fā)出的命令隨意就改動,使下級無所適從。注:朝令夕改是管理者的大忌,因為一個連自己說出去的話都不算數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下屬的。同時,這不僅會增加做事的成本,而且會讓下級對上級的思維和能力產生懷疑。朝令夕改有別于知錯就改,如果發(fā)出的指令證明有誤而及時改正,不僅能避免無謂的損失,還能獲得下級贊同。當然,管理者在發(fā)出任何一道指令之前,務必要考慮周全,堅決避免朝令夕改的現象);四忌疑人憂事(因不信任下屬而擔憂事情做不好)、猜虞掛慮(對誰都不放心時刻擔憂)、行監(jiān)坐守(不信任下屬而對其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jiān)視、看守。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中國古人的管理實踐總結,管理者如果不信任下級,結果必然挫傷下級的積極性;同時,信任是相互的,如果上級不信任下級,那下級必然也不會信任上級。關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解析,在前文注解中關于“部門經理解聘下屬需報上級批準”已有較好的論述,既然授予經理解聘下屬的權力,那就必須尊重經理的意見;如果不同意經理的意見可把解聘對象調走,如果懷疑經理意見則把經理調走)。酬者,物之利也,民之本也(酬勞,是物質利益,是民眾的根本)。有道是:“民以食為天”(吃飯穿衣是民眾最大的天),天之所出者,勞之而酬,酬之而物,物之而蔽體果腹也。酬利于下者當忌七事:一忌功過同酬、二忌勤怠均酬、三忌論輩犒酬(按照資歷來分配酬勞。注:現代許多組織在分配酬勞時,習慣把“工齡”作為衡量酬勞的重要標準,看似合情合理實質卻是論資排輩;同時,新、老下屬都做同樣的工作,僅因工齡長而能多拿報酬,這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勞而獲的強盜邏輯,且容易滋生下屬“混日子、熬年頭”的思想。奉獻的時間屬性是“過去式”,所以感恩下屬奉獻也必須是“過去式”,比如為下屬買“養(yǎng)老保險”,奉獻幾年買幾年,早奉獻早享受;同時,下屬在奉獻的時間里也是在拿著組織給予的報酬和各種福利,這本身就是對下屬奉獻的感恩。作為下屬,切不可“只記得過去的付出,而忘了曾經的回報”,千萬不能用歷史來綁架現在和未來,綁架是一種強盜行為。有些管理者認為把“工齡”作為衡量酬勞的標準之一是為了激勵下屬,殊不知“不勞而獲”的施舍只會讓人更加“好吃懶做”,要知道:能通過乞討發(fā)財的乞丐大多都不會改行。同時,有許多組織為了激勵員工,廣泛采取加工資、提高福利等措施卻收效甚微,其原因就是人們真正在意的是通過努力得來的東西,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雖然加工資、提高福利等措施能夠讓人“安心”卻也會讓人“安逸”,安心不等于盡心,安逸不可能進取。講個“老農養(yǎng)?!钡墓适鹿┐蠹覅⒖迹阂晃焕限r喂牛時把草料鏟到一間小茅屋的屋檐上,路人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問道,“你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讓它吃?”老農說:“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夠得著的屋檐上,它就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四忌量位行酬(按照職位高低來分配酬勞。注:一個組織在高度盈利的情況下,高職比低職的酬勞高是“水漲船高”的結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如果是“百姓不飽皇帝飽”,高職者的高報酬就是“與民爭利”。猶如一口井,高職者應是在井口喝水,而低職者在井底喝水,絕不能反過來。所以,高職者的報酬必須建立在整體盈利的基礎上,與整體盈利掛鉤,沒有盈利就分文不?。?、五忌未勞先酬、六忌定數固酬(酬勞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注:“旱澇保收”必然使人“無所作為”)、七忌逋滯遲酬(拖欠或推遲發(fā)放酬勞。注:按時配酬是管理者“講信用”的表現)。榮者,名之利也,民之立也(尊嚴,是名聲利益,是民眾立世做人的根本。注:有句話講得挺好:“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看,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看”。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在物質與尊嚴之間做選擇,絕大多數人更愿意選擇尊嚴。作為管理者,千萬別以為所有女孩都“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就算有“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的女孩也絕對不是什么好女孩,因為她可以隨時換到勞斯萊斯、法拉利等車里哭?,F實中有種怪現象:有些高薪崗位始終留不住人才,反而低薪崗位的人卻要拒絕各種高薪聘請。究其原因,無外乎如此:高薪崗位留不住人才是因為人才干得不開心,而不開心的原因大多數是不被上級尊重,感覺活著沒有尊嚴;低薪崗位的人之所以反復拒絕各種高薪聘請,是因為他們在現在的崗位上干得很開心,而開心的主要前提是被上級尊重,感覺活著有尊嚴?,F實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屈了尊嚴還肯為你賣命。所以,管理者千萬不要用對待“家奴”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的下屬,對下屬尊嚴切記做到口勿傷、行勿傷;如果真有那么一種人會屈了尊嚴還肯為你賣命,這種人必是“忍辱負重”之人,一旦有機會你就得栽在他手上,而且是必須栽在他手上。當然,管理者也不要以為“女孩坐在自行車上就會笑”,只有用坐自行車的心情去坐寶馬才會笑得真正開心)。予榮于下者,當予禮(禮貌)、予貴(尊貴)、予譽(榮耀)。禮者,人道之極也(做人的頭等大事);予禮者,交辭謙之(說話交談要謙和。注:有時給下屬安排工作也要注意語氣,盡量用商量或懇請的語氣進行溝通交流,比如想讓下屬去拿某個文件,用命令的口氣是:“張三,你把XX文件拿給我”,如果用商量語氣則是:“小張,麻煩你把XX文件拿給我,謝謝”。相比兩種語氣,后者更能讓人樂意為之。這就是管理工作的細節(jié))、交顏悅之(平時見面打招呼時要有笑臉。注:有的管理者自認位高權重,遇有下屬見面打招呼都是隨意用“嗯”、“好”等字眼應付,甚至不予理會。這樣的管理者一旦有危難,下屬大多會袖手旁觀甚至幸災樂禍,原因是你拿冷屁股“招待”別人的熱笑臉,換著別人這樣對你,你會喜歡他?你會為他擔憂?你會為他賣命?很多時候,差勁的管理者未必能一眼看出,但優(yōu)秀的管理者卻能一眼識別,尤其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比如管理者和下屬迎面走在狹窄的樓梯上,能發(fā)自內心主動給下屬讓路的管理者絕對是優(yōu)秀的,而那些站在路中央橫著走的管理者卻未必見得稱職。這也是管理工作的細節(jié))、交舛讓之(遇有爭論和分歧時要學會退讓。注:雖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但用力過度就會把燈撥滅掉而使大家兩眼一抹黑,誰也“明”不了。對一個問題有爭論和分歧是正?,F象,也是一個組織的幸事。但無休止的爭論只會浪費時間,浪費時間就是圖財害命。所以,管理者與下屬討論問題時千萬不可用權威壓人,更不可因為顏面問題而固執(zhí)己見、將錯就錯,而要鼓勵大家多提反對意見,多一條反對意見就會多一種情況預想,多一條反對意見就會少一次決策失誤?!芭杂^者清,面當局者迷”,在集體討論問題時,管理者要學會站在局外“少說多想”,盡力不要參與到討論中,等大家把意見和理由徹底闡述清楚之后再進行歸納梳理,這樣就容易得出正確結論。當管理者意見和下屬意見難以達成一致時,切不可當眾爭論,要學會退讓,要私下進行溝通交流,認真傾聽理由)。貴者,人格之尊也(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予貴者,隆窊平敬(無論出生高低貴賤都要同等尊敬)、異意器敬(要充分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注:自古就有居高聲自遠一說,作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面對下級的不同言論或意見務必要給予充分尊重,不能因為剛愎自用或為彰顯自己的權威而輕視和排斥不同意見。一個人能夠提出不同意見,很大程度上是有思想見地和關心組織利益的表現。比起一味贊成和附和自己意見的人,持不同意見者對組織更有幫助,他們才是組織的真正棟梁)、勤瘁謝敬(瘁:生病,勞累。對下屬的辛勤和勞累要時刻進行慰問,對他們勞作付出要懂得感恩)。譽者,人立之本也(是人們得以立世的基礎);予譽者,污名昭之(下級被誣陷出現壞名聲時,要積極主動為他澄清還以清白)、寸善贊之(有一點優(yōu)點或進步都要充分給以肯定和贊揚)、功勛爵之(對有功勛的人要給以表彰獎勵,主動為其揚名)。情者,心之利也(內心深處的利益),民之寓也(是民眾的精神寄托)。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予情于下,須盡五事:喜樂賀之(下級有了歡樂喜事要主動恭喜)、悲摧撫之(有了悲傷痛苦要主動上前安撫)、疾瘼恤之(生病了要勤加體恤。注:明知下屬生病了為什么不能主動給其批假而非要得等他來請假呢?下屬只請十五天病假為什么就不能給其兩個月呢?許多時候,如果你能預先給下屬病假,可能他會立刻打消請病假的念頭;如果你給下屬兩個月病假,可能他不到十五天就跑回來上班了)、急困憂之(有了困難憂愁要主動幫助解決為其分憂。注: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丟下手頭工作去醫(yī)院幫助下屬照顧病屬或到家里照看無人照顧的小孩,大家可以想象下屬會有什么樣的工作態(tài)度)、辛勞慰之(對下屬的辛勞要及時給予慰問。注: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親手給忙碌的下屬奉上一杯水,這絕對比任何激勵措施都有效)。賀下得交誼(積極恭賀分享下屬的快樂會使他們對組織產生出朋友之交的友誼)、撫下得難誼(主動安撫下屬會使他們對組織產生患難與共的情誼)、恤下得親誼(懂得體恤下屬會使他們對組織產生親人的情感)、憂下得恩誼(主動為下屬分憂解難會使他們對組織產生感恩的情懷)、慰下得忠誼(時常慰問下屬會使他們感覺到組織溫暖而對組織產生忠誠情誼。注:作為管理者,務必樹牢“下屬是衣食父母”的觀念,要舍得為下屬盡心付出,千萬別動不動對下屬說:“愛干不干,不干換人”,有錢可以聘請一個人,但聘請不了一個人的事業(yè)心,聘請不了一個人對組織的忠誠,更何況是用威脅的幼稚手段;相反,下屬可以隨時換管理者,話說“世上何處無芳草,沒有芳草有雜草,雜草叢中還有花”,此處不留爺,必有留爺處。套用部隊常用的一句話:沒有無用的兵,只有無用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