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活動中,我們要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內因。這個內因,主要指的是我們的管理對象“人”的思想觀念、內在情緒、心理活動變化,對于人的行為影響。積極的內因,即積極的心理活動,使人產(chǎn)生積極的言行舉止;消極的內因,即消極的情緒變化,使人產(chǎn)生消極的言行舉止。當內因是積極的,那么我們的管理制度流程標準等外因,就很容易發(fā)揮作用;當內因是消極的,那么我們制定再多的制度流程,都難以付諸實踐。
縱觀企業(yè)管理現(xiàn)狀,執(zhí)行力的問題比比皆是,組織效率普遍低下,很多管理者為不能調動員工積極性而一籌莫展。質量體系標準,質量體系認證,耗費了人力財力物力,但交予各環(huán)節(jié)去執(zhí)行,即使照葫蘆畫瓢,都畫不出個模樣,久而久之,也只能束之高閣,充個擺設罷了。究其原因何在?單純注重了外因,忽略了內因。如同再好的物件兒,要有人懂它,才有價值;再好的花朵,要有人養(yǎng)護,才能綻放。同理,再好的標準,要有人照做,才能彰顯作用。
人是管理活動的核心所在,人是影響管理績效的內因。做好人的工作,管理工作十之八九就做好了。
但人的工作又是最不好做的,性情、文化、履歷無一不影響人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人開朗些,縱你狂轟亂炸亦能坦然面對;有人內秀些,你就必須和風細雨娓娓道來;有人聰明些,察言觀色,舉一反三;有人愚笨些,冥頑不化,茅塞不開;有人志向高遠,家道殷實,眼前的物質條件無所謂;有人志向也高遠,但無依無靠,就不得不首先顧及一日三餐。總之,人性本善,人都是有追求的,但人所面臨的情境不同,決定了人所關注的重點不同。因此,人的工作要因人而宜。
比如,年輕人,心向不定,多有變故,做他們的工作就要勤觀察,多反復,講人生,析利害。將軍路上不追兔的故事適合他們聽。再如,中年人,心智趨于成熟,處事待人干練豁達,邏輯思維、分析判斷能力增強,但嚴酷的現(xiàn)實可能激發(fā)他們的虛榮、嫉妒、急進、功利、或者張揚或者自卑,做他們的工作就要至情至理,淺入深出,幫助他們排解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負,指導他們正確處理家庭、工作的關系,引導他們保持身心健康和事業(yè)干勁,使他們擔負起承上啟下的重要職責,成為推動發(fā)展的棟梁。
管理是一門藝術,不能好高騖遠,抓住內因,就抓住了矛盾的源頭。